FASHION PEOPLE

比情更深,支撐Martin Margiela背後的那個女人Jenny Meirens(下)

承上篇:比情更深,支撐 Martin Margiela 背後的那個女人 Jenny Meirens(上)

 

聊到Jenny Meirens和Martin Margiela的相遇,時間是1983年,當時Jenny Meirens是比利時金紡錘大奬(Golden Spindle Award)的評審,而Margiela是參賽者。比利時的設計正值萌芽時期,貴為Margiela學弟和安特惠普六君子之一的Dirk Van Saene拿到了Top Prize(已退休的Ann Demeulemeester則是在1982年第一屆贏得大獎),可Meirens卻不認同,「對我來說,他的作品是最棒的,所以我和其他評審有了爭執。」Meirens笑著回憶道,「那衣服猶如受到外科手術所啟發一樣,那裙子是如此的巨大,鞋子也是絕美,風格非常強烈,有著非常陽剛的上層和厚重的矮短鞋跟。」

photo via Adrian Appiolaza Archive-AAA

Martin Margiela與Jenny Meriens via T-Magazine

Martin Margiela與Jenny Meirens via T-Magazine

在那之後,很迅速的,Meirens提供一個禮拜的時間,給這位有才的初生之犢在她的店“Crea”來販售他的時裝系列。而這家店的位子開的也巧妙,其位在布魯塞爾聖凱薩琳廣場(Place Sainte-Catherine)上,比起時尚聖地它更像是魚市場,「Jenny無疑帶起了該環境成布魯塞爾是設計師最活躍的區域,他們應該為她立座雕像在那才對。」Margiela本人如是道。

在Crea裡,Meirens引進了比利時現代主義的設計,像是France Andrevie、Claude Montana還有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等等,該店可以說是一個高過於巴黎時裝的爆炸性近代入口。「我一直很討厭的是女生必須要看起來很性感,我認為一個人性感與否不是她露了多少腿或胸。」

via T-Magazine

via T-Magazine

Margiela回憶當初是如何被Crea所驚豔,像是Meirens陳列是依照顏色而非設計師品牌。「即便這間店很小,試衣間都可以當他另一間店面,可在這裡,Jenny表現的更像是造型顧問或是私人採購,她會教育她的客人並給予建議。像是那時她和藝術家Gorik Lindemans舉辦了設計師展覽,她總是弄得像是設計大賽一樣,吸引各地傑出的藝術家和創意人士前來欣賞。她發掘了我的作品,並受其啓發,所以之後我們很自然的開始與對方見面。」

到了1984年,Meirens決定要在比利時開立第一間Comme des Garçons,她回憶表示,當時是第一次到東京旅行與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會面,「我全身都穿Margiela,包括鞋子。但她看了一下什麼也沒說,直到最後我問:『你覺得我這身衣服怎樣?』她說:『我很喜歡你的鞋。』然後她就訂走了一雙。當我回到我的房間,我半夜打給Martin說:『Martin,我賣給川久保玲一雙你的鞋子喔。』當然,他非常的開心。」

玲姐答應她的企劃,直到今時今日,依舊對Meirens前衛的想法相當敬佩,這位以寡言聞名設計師,給予Jenny Meirens相當高的評價:「Jenny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其政策是讓她的作品變得更強烈並帶來新的時裝。」不僅如此,Raf Simons也對她讚道:「她有著非常強大的人格魅力,是位十分獨立的女性。」(兩人在Raf Simons擔任Jil Sander創意總監時有一面之緣,甚至在2005年到2011年間,Raf Simons都向她租下了位於義大利Puglia的海邊別墅,每每在簽約時兩人都會相聚幾天。)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Margiela認為和Meirens的關係已晉升到罕見的家人等級,在1988年當他離開Jean Paul Gaultier的設計團隊時(於1984年當上助手),與她共創事業,「我們覺得是時候一同開創時尚閱歷,我們的時裝將以Maison Martin Margiela成型,我倆互相交換意見已快一年,她善構築策略,我則負責系列的設計。」Margiela說道。Jenny Meirens回應:「一直都是對談,像是從腦力激盪蹦出來的想法,起初只有我和Martin兩個人而已。」

她在時裝周期間待在巴黎,竭盡所能的募資來幫助Margiela,「如果我說一個女人可能不會喜歡這個設計,他會聽進去,他非常重視我的意見。」每個週末她會回到比利時,去維持她本有的事業以支持新的發想和旅程,並關心一下她兩個孩子Sophie和Frank。「我以前非常非常認真的工作,因為錢沒很多所以我會開車去巴黎,甚至有幾次我還會擔心沒油怎辦。」

Jenny Meirens via T-Magazine

Jenny Meirens via T-Magazine

Meirens和Margiela很多方面都是完美互補,「Jenny把壓箱寶都搬上了檯面,她也有著商業頭腦,你知道,她非常有企圖心想打造一番事業,當時Martin的想法相當非凡,一句『好吧,我們來創間公司吧。』讓Jenny成為了不起的拓荒者。」Raf Simons解釋道,「當然,今非昔比,當時並沒有一舉創立大事業的念頭,僅僅就是Martin和Jenny兩人知曉對方的優點,Jenny算是冒了相當大的風險、承擔許多責任、事情打理的面面俱到,為的就是讓Martin能夠自在地發揮創意。」

一直到2003年Meirens退休前,她把Margiela引領到能力所及之處,她說:「我累了。」時尚的鐘擺又再度回到了品牌標簽化的商品和華美的服裝上,這也是她始終在奮鬥抵抗的事物,她將公司股份賣給了Diesel集團後,她買下了Puglia的海邊別墅和在Pajottenland山丘上的房子。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當Margiela論白,他會用複數Whites呈現,這是時裝屋最經典的招牌:其MMM團隊,即便在新任創意總監John Galliano的引領之下,依舊是穿著Margiela重製的實驗白袍,從模特兒試裝、在工作室的同人到店上的服務人員皆是如此;Margiela總部也是由上到下的一片白,所佈置的傢俱皆用白布或是白漆重新裝飾著,無論是斑駁或是汙點,Margiela都享受著時間在白上面的痕跡(當然也是因為經濟考量因素),完全符合Margiela和Meirens舊重製成新地裝修概念,增添了一股獨特性和對環境的著想,Patrick Scallon回憶道,每個晚上他們都會將發出的信件裝在白色棉布的信封裡封起來,「某天我在辦公室對Martin說,我們要回寄感謝小禮給別人,Martin走向垃圾桶拿起了一個白色塑膠袋,然後用結製成了一個天使。」

via http://www.ipreferparis.net/

via http://www.ipreferparis.net/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via AnOther Magazine A/W08

「縱使她常以黑看這世界,而我是白,撇除代溝之外,我倆細心籌備、挑戰和驚豔對方,早已成了共生關係,對一個年輕的設計師來說,一開始往往是最重要的,我對Jenny依舊心存感激,她將我最瘋狂的夢轉變成了眼前的事業。」

via T-Magazine

via T-Magazine

訪問到最後,在Meirens的房間中,牆上並排掛著三個古董相框,當中並沒有任何東西,並把內裡帆布挖去展現老去的木襯,其形意呼應著品牌依舊在使用的那棉布標簽。她以謙遜掩蓋著形塑當代時尚的貢獻,Meirens表示,那小小一片未經加工的白棉標簽意味著“創意展現的自由,體現設計師的勇氣和信念”是她一生最最驕傲的成就。
margiela white label margiela white stiches

PS. Jenny的女兒Sophie在受訪時說:「對我來說,每件事情看起來都很正常,Jenny常常不在身邊,她採放任制教學,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給予十足的自由。週末她會回來煮飯,把冰箱填滿,這也是便利貼出現的時候,她很喜歡便利貼,家裡會出現很多指示,像是洗完澡要打掃浴缸,做這個做那個..等等。」Sophie有時也會跟著媽媽來到Margiela工作室,「在他們兩人開啟事業之前,Jenny和Martin就常常聚在一塊,這就很像兩個靈魂遇見了能接納對方最大熱情的另一半。

 

===========

文章翻譯整理自:

The Woman Behind
Martin Margiela

By SUSANNAH FRANK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