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ega Veneta 推出致敬凱特摩絲的 Fanzine,這個小眾文化從何而來,又要往哪裡去?
或許你也有人生中第一個意義重大的偶像,但反正 Matthieu Blazy 絕對是有,而且他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位 Bottega Veneta 創意總監心中的偶像神壇上有兩個人 — 一位是義大利建築大師 Gaetano Pesce,另一位就是超模凱特摩絲(Kate Moss)。
Gaetano Pesce 這幾季來曾為 Bottega Veneta 打造大秀空間和店鋪裝置藝術,更推出限量合作包款,儼然已成為 BV 新時代美學的重要角色。至於 Kate Moss,從穿著格紋襯衫和那件一開始人人都以為是丹寧長褲的皮褲走上 2023 春夏伸展台,到後來為 come stai? 藝術椅拍攝宣傳照,如今 Bottega Veneta 甚至出版了一本專門致敬她的雜誌。
Matthieu Blazy 的少男情懷
.
這麽說來,Matthieu Blazy 這位貨真價實的「迷弟」認識凱特摩絲的過程也是出人意料。身為 Bottega Veneta 創意總監的他大可透過品牌資源聯繫對方,然而他們的首次相遇其實是 Matthieu Blazy 為了去年和紐約老字號書店 The Strand 合作而親自造訪紐約時,一次完全偶然的相遇。他當場伸出了友誼的小手,邀約這位英國超模為 Bottega Veneta 走秀,這才開啟了往後的合作。
Blazy 不只懷舊,更是個熱愛在平凡日常和傳統工藝中尋找溫度的人。除了時尚領域的工藝,紙質刊物在他生命裡也佔有一席之地,畢竟他自己就曾是個沈迷於製作 Fanzine 的少年。Bottega Veneta 推出的 2023 夏季刊物組合中,其中有一本名為《The Fanzine》,裡頭記載著他對 Kate Moss 赤裸裸的崇拜與傾慕(另外兩本分別收錄著 Gaetano Pesce 的創作,以及尚未曝光過的春夏形象照)。
《The Fanzine》封面字樣由 Gaetano Pesce 親自手寫,頁面編排則由 Blazy 參與排版構思,簡單來說是一本充滿時代感的剪貼簿,由走秀照、街拍照、時尚廣告等拼貼組成,而素材全數來自這位設計師年少時期的珍貴收藏。他在書中感性寫下這段話:
「Kate Moss 是我在 Google 上第一個搜尋的名字,也是我用家中列印機列印出第一張照片的主角。每當我聽到數據機的聲音就會想起她,因為我青少年時期總在搜尋她的照片。這個聲音永遠都會讓我聯想到她。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正經的興趣,甚至成為我在家中的慣用語。只要我說我正在『Kate Moss』,那就代表我正在搜集她的照片。這本 Fanzine 是我對 Kate 的致敬,裡頭的頁面定義了我的年少時光。她是我的第一個啟蒙。」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Fanzine 到底是什麼?又從何而來?
.
Fanzine 一詞由粉絲(Fans)和雜誌(Magazine)組成,起源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的倫敦。更確切來說,那年是 1976 年,地點是龐克樂的地下樂園。當然,手作小誌這種概念肯定早就存在,畢竟講求的就是低成本、零許可、有心就能做(據說約翰藍儂在學生時期也有這樣的興趣)。那麼為何 1976 年被視為 Fanzine 元年?性手槍(Sex Pistols)樂團在前一年橫空出世,即使原本市面上就有像 NME 這樣的音樂雜誌和週報,樂迷們卻渴望更多量且更多元的報導和交流,於是手邊有紙筆、剪刀、膠水和滿腹熱情(還有找得到印表機)的人們開始製作 Fanzine,用最簡單的素材和最粗糙的手法,記錄下最濃烈的靈感。
在那個年代,與唱片行聯繫並在店中擺放 Fanzine 並非難事,就像透過這個方式被大雜誌挖掘也不是什麼電影情節,傳奇 Fanzine《Sniffing Glue》的作者 Mark Perry 當時就曾被多次邀請撰寫音樂評論,但他卻拒絕了,並在下一期的《Sniffing Glue》中寫下:「不要滿足於我們寫的東西,去創造屬於你們自己的 fanzine 吧。」
在這些當時沒什麼其他事好做的少年樂迷們之中,不少人後來當了作家、學者、雜誌編輯,甚至自己成為音樂人,例如另一本人氣 Fanzine《London’s Outrage Fanzine》創辦人 Jon Savage 多年後便出版了當今最重要的龐克音樂史之一《England’s Dreaming》。雖然性手槍樂團在名曲〈God Save the Queen〉被禁止的隔年既迎來巔峰,也走向分崩離析,但不可否認留下了深遠的文化影響,Fanzine 也在時代的載浮載沉中繼續前進,如今各地還是有不少聚集愛好者的實體活動,甚至還有 zine 專屬的維基百科。
BV 這個舉動是否代表 Fanzine 將成為主流?
.
如果能成為主流,那它可能也不該被叫做「Fanzine」了。
Matthieu Blazy 的《The Fanzine》保有 Fanzine 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限量(當然那時限量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資源不足)。但 Fanzine 還有另一個特色 — 就算限量,真正熱愛的人總有方法收藏的到,而這方面的行家就是 IDEA 了。IDEA 是一家在倫敦的書店,專門賣一些藝術類書籍,尤其擁有不少二手「Superbook」收藏。創辦人夫妻 David Owen 和 Angela Hill 口中的「Superbook」指的是一些不一定很貴或者很厚,但具有高收藏價值的刊物,例如攝影師 Steven Meisel 以狗仔文化為封面故事拍攝靈感的 2005 年《Vogue Italia》、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1994 年的成名作《L’Hotel》,甚至還有李小龍各式拳法的訓練指南等。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除了獨立店面之外也進駐於 Dover Street Market 的 IDEA 出版了一些 Fanzine,其中特別受歡迎的是獻給基努李維(Keanu Reeves)的《My Keanu》。作者 Meredith Nirui 在 1990 年代「粉上」基努李維時是一位住在澳洲、有兩個孩子的博士生。根據《Dazed》報導,她曾為了基努李維短暫「拋家棄子」到芝加哥追星了兩個禮拜,為他手織毛帽(基努不只收到還戴上了),也曾和女兒在雪梨偶然碰見《駭客任務》(The Matrix)拍攝現場後,靜靜地在場邊看他工作了幾個小時。多年後,Nirui 的女兒為她編輯這本 Fanzine,整理了母親多年以來的剪報、合照、自製海報和日記抒發等,也針對她的追星生涯進行了一回採訪並收錄其中,最後說服 IDEA 限量出版這本刊物。如今《My Keanu》是Comme des Garçons Trading Museum 中的展出品之一。
IDEA 直至今日也持續在世界各地尋覓著他們眼中的 Superbook,無論是精美裝幀的硬書,還是簡單輕薄的 Fanzine。被《Vogue》問及為什麼實體刊物依然有存在價值時,Angela Hill 是這麼說的:「因為愛它們的人會永遠有一種純粹的興奮感,就像那種當你在陌生小鎮裡開著車,沿路看到一家店將幾個裝著舊書的紙箱放在街邊並擺上『二手書』招牌,無論你已經遲到多久還是會停下並進去那家店的感覺。而當你走進去後,你會感受到那股混雜著期待、希望和振奮的情緒,就像第一次約會一樣,只是少了尷尬的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