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28 年來,Daft Punk 何以影響整個電音世代?

自 1993 年成立,法國電音傳奇雙人組 Daft Punk 於前日突發布一支 8 分鐘短影片《Epilogue》,擷取自 2006 年的半自傳電影2006 年的半自傳電影 《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 Electroma》,宣布正式解散。

多年來,Daft Punk 將自己隱藏在機器人概念背後。影片中,兩人著機器人頭盔與皮夾克在沙漠中行走,他們互看一眼,其中一人脫下外套,隨即露出背上的自爆器,另一人協助按下按紐,漸行漸遠隨即爆炸,而後影片切換到「1993 – 2021」,結尾以日出劃下句點,宣布一個時代的落幕。

據外媒報導中提及,公關拒絕透露兩人是否未來有任何新計畫,亦未談到解散原因。考量到此雙人組本來就不喜歡討好任何人,亦是出了名的特立獨行與反傳統的音樂雙人組,相當重質不重量,以致於此,過去僅發行四張專輯:1997《Homework》、2001《Disocvery》、2005《Human After All》,及最後一張 2013《Random Access Memories》。在此,不妨一同透過本文回顧 Daft Punk 為近代電音史所寫下的種種故事。


 

01. 在 Daft Punk 之前
.

80 年代中期,Thomas Bangalter 與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在巴黎初識,他們中學一起念 Lycée Carnot(校友有法國前總統 Jacques Chirac 跟 WTO 總幹事 Pascal Lamy),仍是青少年的他們一見如故,開始共同合作發展音樂事業。Bangalter 回憶道:「我在國二時遇到 Guy-Manuel,當年我們班遊一起去龐貝古城,坐車途中就開始編歌。回程時,我們用 Casio 的小鍵盤把音檔錄製下來。」

1992 年,同為樂團《Beach Boys》粉絲的兩人,受到同名歌曲的啟發,找來共同好友 Laurent Brancowitz 組成搖滾樂團《Darlin’》,曲風以搖滾風格為主,但從成立到解散僅短短半年,也只發行過四首歌。

1994 年的兩人,圖說寫道:「我透過音樂,傳遞我的所思所想。」


 

02. 從 Darlin’ 到 Daft Punk 
.

過去 Darlin’ 的作品讓英國音樂雜誌《Melody Maker》樂評戲謔他們的聲音為「Daft punky thrash」(暫譯:愚蠢的龐克垃圾),而他們感到不以為然,反而覺得很有趣,直接挪用該負評作為團體名 Daft Punk。而後好友 Laurent 離開團隊(後來跑去 Phoenix 樂團當吉他手),往後兩人職業生涯專注發展電子音樂風格。

2001 年,Daft Punk 曾向 Remix 雜誌提到他們創作音樂的初衷,Bangalter 解釋:「電子音樂與浩室音樂已經表明,舊的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所以它最初就是透過一種較為開放的形式而出現的。」

「但今日電子音樂已開始制定自己的規則,我們想要透過一些更符合 House 音樂精神而不是音樂風格的東西來打破、並定義 House 音樂的新規則。」

「House 音樂的精髓在於自我質疑,嘗試不同的事物。電子音樂是關於創造令人興奮的新聲音。」

「我們不想要自己的音樂只是被視為一種復興,雖然我們可能受到一些 Disco 的影響,但我們決定更進一步,引入所有我們小時候喜歡的音樂元素,不論是 Disco、電子、重金屬、搖滾,或是古典。」


 

03. 為什麼都戴著面罩?
.

兩人並非從一出道便以機器人造型現身。1996 年,首張專輯《Homework》發行前一年,他們開始堅決拒絕在不遮掩外表的情況下被拍攝;一開始表演會無所不用其極追求表演的匿名性,用生活上的任何東西遮掩自己的臉,像是刮鬍泡、泳鏡等,或是戴著萬聖節面具表演。直到 1999 年錄製《Discovery》時,開始討論符合他們音樂形象的身份,「人型機器人」的概念就此確立。

與其說不喜歡被大眾認出,倒不如說,他們抗拒世界需要他們露臉才能創作偉大音樂的想法。Bangalter 曾說過:「我們不相信明星體制。」

就連專訪也只套上黑袋就上場

「我們希望將重點放在音樂上。如果必須形塑一個形象,那必須是人造的,能夠藉此隱藏我們的樣貌,同時也能表達我們對明星體制的看法。」

「這不是一種妥協。我們試圖將私人跟公眾的生活分開,很少有藝術家能讓兩者在自己的生活中並存,能成功的更少。」

「我喜歡面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樣人們就不會不停提醒我過去做過什麼。能夠忘記的感覺很好。」

 

04. 機器人造型誰做的?
.

Daft Punk 的兩位藝術家好友 Alexandre Courtes 與 Martin Fougerol 確立機器人美術概念,接著交由電影界特效大師 Tony Gardner 把此概念具體化。Tony 曾向外媒表示,Thomas 的銀色頭盔靈感來自 1951 年電影《當地球停止轉動》中 Gort 的造型;而 Guy-Manuel 的頭盔最初設定為純金的太空人頭盔,後來才又加上 LED 螢幕。

Daft Punk 頭盔進化史,主要變化也是從第三張《Human After All》開始

團體成立十年後,兩人更曾為此編造一個故事:「我們並沒有選擇成為機器人,我們在工作室裡取樣時發生意外,在 1999 年 9 月 9 日上午 9 點 9 分整,它爆炸了。恢復意識後,我們發現自己變成機器人。」此後每在公開場合都會帶著面具。

從最初堅決不受訪的態度,到後來漸漸軟化,在 2013 年《滾石》專訪中,兩人澄清機器人造型並非為了行銷目的,而是為了探索「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界線」,才打造現實生活中的虛構人物。

「我們不是演員,也不是 model —— 人們看到我們不會感到愉悅,但機器人會讓他們感到興奮。」

2001《Interview》, photography by Karl Lagerfeld


 

06. 2001 年專輯《Discovery》 
.

2001 年專輯《Discovery》相當特別,專輯主打包含〈One More Time〉、〈Aerodynamic〉、〈Digital Love〉等,豐富的復古 Disco 元素將現實與虛構完美交織其中。而後更於動畫電影《銀河生死戀 5555》中得到完美體現。

這部科幻動畫電影由 Daft Punk 與童年偶像、日本動畫藝術家松本零士(Leiji Matsumoto)共同構思。故事情節是在構思專輯的過程中想像出來的,用來揭示 Daft Punk 的千禧蟲機器人身份。專輯是電影原聲帶,而電影是專輯的視覺化。過去 Remix 雜誌專訪中,Daft Punk 被問及這張專輯是否有特別想致敬的年代?他們僅說這張專輯與「童年」有很大的關係。「與其說是致敬,不如說我們透過這張專輯,回憶從 0 到 10 歲那段童年時光。」

「當你仍是孩子時,你不會評論或分析音樂。你喜歡單純只是因為喜歡。不關心這麼做是否夠酷。」

「《Discovery》專輯裡的音樂活潑有趣,關於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事物,別問太多問題。當你對自己的感覺敞開心胸時,你就會與音樂建立起這種連結。」


 

07. 生涯巔峰之作——2013《Random Access Memories》
.

《Random Access Memories》實體專輯套裝收錄

此專輯被譽為未來主義與復古音樂的完美結合,邀請到許多著名歌手參與,如與菲董合作的熱門單曲〈Get Lucky〉使全球陷入瘋狂,專輯隔年更橫掃葛萊美五項大獎,但也從這之後,兩人便開始保持極度低調。而後僅在 2016 年與 The Weeknd 合作專輯《Starboy》中同名歌曲與《I Feel It Coming》,也是最後一次以 Daft Punk 身份現身。


 

08. Daft Punk by Hedi Slimane
.

2013 年 Vogue 服裝大片中,Daft Punk 著 Saint Laurent by Hedi Slimane 西裝與超模 Karlie Kloss 漫步在紐約曼哈頓大街上。

.
許多人不知,Daft Punk 與 Hedi 的交情匪淺,自十多年前三人首次見面後,往後我們所見的 Daft Punk 造型,包含出席葛萊美紅毯、專輯視覺等,均由 Hedi 一手操刀,Daft Punk 更因此登上當時 Saint Laurent 2013 秋冬廣告大片。

此外,Daft Punk 也是首批為 Hedi Slimane 設計秀場音樂(2013 春夏首秀)的音樂團體之一;過去亦曾於洛杉磯開設快閃店,展出過去的演出服、照片與相關限定單品,包含與 Virgil、Gosha Rubchinskiy、Enfant Riches Déprimés 合作企劃系列,直接證明音樂、時尚與當代藝術何以共榮。

Saint Laurent 2013 AW Campa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