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在藝術面前,人性算什麼?

7 月 26 日,重度影迷們崇敬的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 1928 年的這天於紐約誕生,姑且先不討論是正面或負面,但他的存在,無疑對後世影響甚鉅。他偏執、嚴苛、不計任何代價,甚至被人說是精神病、心理扭曲、虐待演員,似乎也無法撼動他在影史的地位。

據 2004 年《衛報》記者親自走訪史丹利庫柏力克故居時,有間全藍色的大房間,本是電影放映室,但後來被他改造成拿破崙的圖書館,每一本書、抽屜裡的每一個文件,通通和拿破崙有關,史丹利庫柏力克也曾說過,拿破崙的故事將是影史上最偉大的故事。

因此,對拿破崙的狂熱似乎也反映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的行事作風,有媒體稱其為「獨裁者」,本篇集結曾與這位傳奇導演共事的人們,有的精神崩潰;有的從此淡出演藝圈;有的仍深深崇敬著他。究竟,在傳奇導演面前,藝術與惡的距離為何?

 

1. 演員 Philip Stone:「不要指望他能理解演員是什麼。」
.

史丹利庫柏力克生涯中最知名的「受害者」,莫過於《鬼店》女主角 Shelley Duvall,電影迷都很清楚,為講求最寫實、深刻的崩潰情緒,史丹利庫柏力克對她極度苛刻,Shelley Duvall 揮舞著棒球棍的經典戲碼,共拍了 127 次。

該片在 1980 年問世時,Shelley Duvall 甚至曾被影評人批評演技太過浮誇,直到 2014 年紀錄片《鬼店之237號房》揭露片場實況,大家才深知她從裡到外的身心崩潰,全是真的(詳細內容可見該報導)。

.

此外,據《衛報》,《鬼店》一幕鏡頭很簡單地從房門外推進到 Scatman Crothers 房內的戲,沒有一句對白,也拍了 60 遍,讓這位當年 70 歲的資深演員痛哭出來;另一幕 Scatman Crothers 和飾演 Danny 的小男孩對話的場面,共拍了 148 次,而《鬼店》也成為那位童星人生最的最後一部電影。(不過該演員於 2017 年,他 45 歲時接受《衛報》專訪時澄清,他並非因導演的酷刑而不再演戲,且當時拍片的記憶對他來說都是快樂的。)

./

飾演《發條橘子》男主角 Alex 的 Malcolm McDowell 曾在《衛報》的專訪中透露:「在還沒拍開前,我就被迫跟史丹利關在一起,天天看暴力電影,全是最恐怖的那種片:集中營、堆疊的屍體。」片中 Alex 被改造的片段開拍前,史丹利庫柏力克拿了眼睛手術的照片給 Malcolm McDowell 看,問他能不能做?「老天,不行!」(hell, no!)

即使他這麼回答,導演也只是請了醫生幫他上麻醉,就開始拍,「正常手術都讓會病人躺好,而不是直立坐著看影片,所以拍攝的時候,眼睛支架不斷從眼皮滑落,刮傷我的眼角膜,」有報導稱 Malcolm McDowell 因此短暫失明,他說:

「麻藥退以後,我痛到一直用頭撞牆壁,但史丹利只在乎他什麼時候能拍下一場戲。」

.

和史丹利庫柏力克合作過三次的 Philip Stone,1999 年曾在《獨立報》中揭露,自己曾每天化妝、著裝好在車上待機了整整一個禮拜,史丹利庫柏力克完全沒用他,甩也不甩他。Philip Stone 坦言,別的導演或許對會演員會抱有同理心,但史丹利庫柏力克完全不會,或者說他沒有那個餘裕關心你,你不該指望一個一生只專注在影片的人,去理解演員是何等奇特的人。」他說:

「如果你要拍史丹利的電影,你就是要嫁給他了,你的人生除了他,什麼都不能有。」

史丹利庫柏力克拍攝《2001太空漫遊》的幕後照片, photo via Warner Bros.

 

2. 長年的藝術指導 Ken Adam:「我們像病態的戀愛關係」
.

史丹利庫柏力克 1928 年出生於紐約,在 1962 年時因拍攝電影《Lolita》搬到倫敦,從此再也沒有回去美國。1978年,他買下了 Childwickbury 莊園,位於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一幢 18 間房間的大房子,他以此為家、辦公室,直至 1999 年死去都沒離開過那個家。

有的人一生幾乎沒有移動、沒有旅行,而史丹利庫柏力克就是這樣的人。

這也讓一項傳聞甚囂塵上,據傳有飛行恐懼的他,50 年代在《Look》雜誌工作時,攝影師好友因飛機失事而喪命,因此讓他留下陰影,但這項傳聞被他的遺孀 Christiane Kubrick 否決,「他只是覺得離開家會很無聊而已」。

Christiane Kubrick 在《紐約時報》中證實,史丹利庫柏力克不愛移動,因為他堅持讓所有東西都圍繞著自己,小至電視、電話、傳真機,大至片場。
.

他搬到英國後,幾乎把所有片場都建在自己家附近,《鬼店》的旅館劇情設定位於洛磯山脈,但實際上,片場則落在倫敦近郊,離他家只有 12 公哩;《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中的越南場景,其實也是從西班牙運了 200 棵棕櫚樹到東倫敦拍攝的。

Matthew Modine 和史丹利庫柏力克在《金甲部隊》片場, photo via Warner Bros.

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Deyan Sudjic 在 CNN 的報導中說道:「他在倫敦造了許多截然不同的世界。為了《亂世兒女》,他要求藝術指導 Ken Adam 只能找他家半徑 40 哩的地點,當 Ken Adam 告訴他有些場景沒辦法,一定得到較遠的地方拍攝時,庫柏力克回:『好,那就你去拍,你去當第二導演。』」

史丹利庫柏力克在《亂世兒女》片場, photo via Cinephilia & Beyond

作為史丹利庫柏力克長年的夥伴,Ken Adam 曾在 BBC 的訪問中透露:

「我跟他的關係極度緊密,幾乎就像病態的戀愛關係,最終,我崩潰了。」

《奇愛博士》的作戰室場景曾讓名導史蒂芬史匹柏曾當面盛讚 Ken Adam,那是他心目中影史上經典的一幕,但對 Ken Adam 來說,那可能比較像是個噩夢…..。結束《奇愛博士》(1964 年)的拍攝時,他發誓再也不跟史丹利庫柏力克合作,因為過程實在太煎熬,「我們同意分開,當朋友就好,這讓我很安心。」

史蒂芬史匹柏心中影史最偉大的場景是《奇愛博士》的戰略室, photo via Sony / 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 Inc.

Ken Adam 的場景設計圖

以「偏執狂」聞名的史丹利庫柏力克,雖曾試著找其他藝術指導製作《亂世兒女》,可世上能有多人滿足他的需求?

「史丹利像個小男孩一樣地說:這個設計師完全不行,他需要我。」 Ken Adam 回憶道,「他哄騙我去製作那部片,直到現在我對此還是非常不高興。」於是,就如上述提過的,Ken Adam 被迫在倫敦近郊尋覓合適的場景,但事實是:「他(史丹利)要的建築物和平和的景象根本在倫敦近郊就不存在!」

《亂世兒女》劇照, photo via IndieWire

最後,Ken Adam 表示:「我當時真的瘋掉了,但這就是史丹利的性格—他的恐懼和焦慮,使得他更加無情。」

.

於是 Ken Adam 因精神崩潰而住院,但折磨並沒有就此停止,「史丹利每天都打電話到醫院,問我情況如何?是不是還活著?我出院的當天,他也照樣打到家裡來。」當時,史丹利庫柏力克又相當興奮地向 Ken Adam 提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拍攝方案要他負責,他直言:

「當我聽到這個想法時真的快嚇死了,我立刻回到診所說我要繼續住院。」

《亂世兒女》片場, photo via Cinephilia & Beyond

雖然《亂世兒女》讓 Ken Adam 拿下生涯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另一次則是1994 年的《瘋狂喬治王》),但他與史丹利克伯里克的正式合作關係也就此告終(後來 Ken 還是曾請史丹利幫忙過)。

「我深知我們絕對不會再合作了,史丹利也不再問我了,因為他被我在拍《亂世兒女》時發生的事情嚇壞了。」

名導馬丁史柯西斯曾表示自己看了好幾次《亂世兒女》:「這是一部恐怖電影,因為所有的燭光美景正是殘酷世界的面紗,這是真正的殘酷,你在禮儀社會中每天都看到的那種。」photo via filmmakermagazine

 

3. 在藝術傳奇 Saul Bass 面前,史丹利庫柏力克:不愛藝術品
.

曾為恐怖大師希區考克設計電影海報的 Saul Bass,理應是業界頂尖的設計師,但當他遇見史丹利庫柏力克時,也沒好日子過。

Saul Bass, 1977, photo by Steve Banks

當 Saul Bass 應邀為《鬼店》設計海報時,他起初自信滿滿地寄給庫柏力克 5 個版本的草稿,都採用了相當特殊的點畫技巧,他說:「我對這些草稿感到興奮,因為我充分地向你解釋,為什麼它們能成為電影強烈的識別標誌。」Saul Bass 甚至在信末還附上自己的簽名和一個魚身的自畫像,他以為這樣就能結束他的工作。

Saul Bass 的簽名自畫像, photo via eyeondesign

很顯然地,史丹利庫柏力克一點也不覺得 Saul Bass 的玩笑有趣。

他一一在草稿上回覆他的感言,像是:「看起來很像什麼科幻片,(標)難以閱讀」、「手和腳踏車看起來一點關聯都沒有,標題看起來太小了,而且顏色較淡的部分很像墨水沒印好」、「迷宮太抽象了,太強調迷宮了」,結論是沒有一張是可行的,史丹利庫柏力克甚至寫下:

「不愛藝術品。」(Don’t like artwork)

庫柏力克在回信中寫道:

「Dear Saul…我對你寄來的作品的回饋是,它們都做得很好看,但沒有一個是我要的。」

飾演《發條橘子》主角的演員 Malcolm McDowell 就曾說過一句:

「史丹利總說:『我不知道我要什麼,但我非常確定自己不要什麼。』

最後,中途不知經過多少次的打槍,最終的海報,The Shining 的標題相當清晰易讀,最大的 THE 字更印上「Here’s Johnny」的臉部特寫,而黃底黑字的配色,則是來自庫柏力克認為的「驚悚」(terror)與「超現實」(supernatu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