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吸引更龐大的讀者群,媒體產業正大幅「弱智化」?
這是一篇來自(聖馬丁自家雜誌)《1 granary》的訪問文章,我們將介紹具十多年媒體經驗的《i-D》數位編輯 Steve Salter(講白點就是哪天走在外國街頭遇到是會很值得合照說很崇拜他的人物),談論社群對新聞產製的衝擊、時尚圈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他對年輕文字工作者的忠告。
誰是 Steve Salter?
.
Steve Salter 是目前 i-D 數位部門最知名的時尚專題編輯(fashion feature editor),他的伴侶也同是聞名時尚圈的女裝部落客 Susie Bubble。起初,在大學修讀法律與社會學的 Steve Salter(又是學位和時尚毫無相關的一例),因對課業感到枯燥乏味,轉而開始經營自己的男裝部落格 Style Salvage,就此踏入時尚圈。
.
隨 07 年部落格客風潮,他也順勢進入 Dazed 擔任數位行銷專員,接著受 i-D 創辦人 Terry Jones 和 Tricia Jones 的賞識,開始擔任社群編輯和數位編輯,簡而言之,算是 i-D 自小小的 Tumblr 站壯大至今日規模的一員。
「當我加入時,只有兩位編輯-Sean (Baker) 和 Sarah (Raphael),當時 i-D 還只是個非常簡單的 Tumblr 網站。Terry 和 Tricia 讓我幫忙重新將網站開張,後來他們又把它賣給 Vice 集團。」Steve Salter 表示,「自從加入 Vice 後,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受眾,而社群媒體就是當時著重的發展方向,於是我的工作重心也轉向社群。這很令人興奮,因為當時就我和前總編輯 Holly Shackleton (現為 Vogue International 總編輯)兩個人,重新塑造了 i-D 的基調並策劃吸引新讀者的內容。 」
.
想成為時尚記者、編輯(數位內容),卻尋無管道?
.
就像你、我,或是身邊的朋友一樣,Steve Salter 最初從部落客開始做起,自己一個人在倫敦採訪、撰稿,接著跨足到大媒體(Dazed、i-D)擔任數位編輯。你心中或許存有「編輯和部落客還是有差」的疑慮,作為業界前輩的 Steve Salter 回答你:「說實話,我真不知道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就只是職稱的變化而已吧。」
Steve Salter 在《1 Granary》的訪問中提到:「我的 Instagram 簡介寫著:『一個粉絲,而非評論家。』這是 i-D 創辦人 Terry Jones 真正講過的話,也是為什麼我在這能這麼自在的原因之一。作為一個部落客,我就只報導我喜歡的內容,而作為一個記者,我也只報導我有興趣的事物,因為世上已經充斥太多負面情緒,如果那不合我的胃口,我寧可忽略它繼續向前,或如果真的有甚麼你非處理不可的,那我就把它外包給別人寫。」
「這關於『誠實』,唯有報導自己所愛,才會有這樣的心態。」
「不論是過去經營部落格時,還是現在,這都我堅持的信念。」Steve Salter 說道。
. .
但各位讀者!數位編輯真的不是一份閒差
.
「然而,一直專注在數位成長上幾年後,我真的有點精神崩潰了,因為數位的世界就是永無止息啊。」
相信所有數位內容的創作者、經營者都能夠感同身受,他解釋:「當你在追蹤即時數據時,一不小心就會深陷數字面的迷思,且那感覺是會讓人上癮的。」經歷數位方面的策略與投入,i-D 被 Vice 併購後,成長為大家今日所熟悉的、全球化的時尚媒體。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我為此感到內疚。」
包括 Steve Salter 在內,沒有一位業界的編輯會否認社群對新聞的改變,更別說華麗的秀照、頂級的名人、話題性的大秀……,Steve Salter 覺得:「其實我現在看秀時,已經有好幾次我的腦中總是充斥著:這篇的標會是什麼?什麼才是這篇的賣點?當你看秀的同時,你一邊得在腦中寫報導,因為這就是現今時尚圈運作的速度,這樣的現象當然也不僅止於時裝周。」
「社群媒體讓內容呈現的方式均質化了,本該有那麼一點機會能逃離騙點閱的惡習,但我們全都漸漸向著那樣的世界越靠越近。」
「究竟有多少報導,只是因為有好的標題和貼文而吸引了你,但你卻發現內文根本沒什麼內容可言,那全都是煙霧和鏡面反射,這招能在短期有好效果,但長期而言,人們會驚覺這問題有多嚴重。」 Steve Salter 說道。
高品質的新聞寫作,說真的,跟閱讀量、讀者數有何干?
.
「整個媒體產業都變的非常『弱智化』(又譯:通俗化、白癡化),就只是為了有更多觀眾。」
Steve Salter 還是將責任拉回「新聞產製者」身上,「但我還是認為,我們應是『教育者』的角色。」
「我們作為時尚記者,必須帶領讀者進入我們闡述的時尚世界中,除了報導伸展台上的新奇事物,讀者也想挖掘時裝週背後發生的故事,我指的是設計師、模特兒、幕後的創作人才、助手們還有所有相關的人,讀者想了解迷人的、具挑戰性的、驚人的、有趣的和怪異的內容,而我們的責任是告知、評論、挑戰、娛樂他們,讓每個讀者都能有參與進來。」
.
時尚,真的常讓人被壓得喘不過氣
.
我們先前的報導中都提過,Alessandro Michele 曾透露,擔任 Gucci 創意總監一職繁忙的程度與承受壓力遠超過人們想像,他曾說自己「快死了」;John Galliano 被 Dior 開除後,也首度吐露自己的心聲:「要是當年 Dior 沒開除我,我可能會死掉」;同樣,Raf Simons 因過度的工作量和壓力決心離開 Dior 創意總監一職。
「每當我看到 Virgil Abloh 和 Kim Jones 這樣(一年設計這麼多系列)的設計師時,我都會想,你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
心理健康是許多時尚圈人士沒說出口的問題……
.
Steve Salter 透露:「我曾經因為精神健康狀況不佳,因此錯過截稿時限,但 i-D 對這類情形有很大的理解,且整個產業也更廣泛地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對此談論的更多,情況就會更好。」
「我認為我必須做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為一名作家,並調適好憂鬱和焦慮的症狀,但時尚圈真的不是一個能做到這目標的好地方,因為事情隨時在發生,而那總伴隨著龐大的需求。」在社群媒體的驅動下,更多時尚產業工作者似乎又被推向焦慮的深淵,對於社群,Steve Salter 給年輕記者們的建議是:
「真正地思考每篇你發出的內容以及為什麼要發它。」
「我認為社交媒體是你所寫作內容的延伸,也是你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但是,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
最後,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正在做什麼的你:
.
「不要做你覺得應該做的事,而是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這是 Steve Salter 曾在 i-D 某期的舊刊上,寫著給 16 歲自己的建議,他解釋:「當我 16 歲時,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到 18、21 歲也一樣,我可能到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想做的事總很短暫,它隨時在變化。」
「這聽起來很陳詞濫調,但做你想做的事,而不是你父母想要你做的事,或其他人對你的期望,這是你的人生啊。」
「隨著年紀增長,我才了解到,我們投入了太多心力,關注自己第一篇出版的報導會怎樣,或其他諸如此類的事,但這都不重要,因為事情很快就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