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來臨!《GRIND》前主編千葉琢也創立的《Silver》該如何險境求生?
日本資深媒體人千葉琢也,自 2004 年開始擔任《GRIND》和《PERK》主編,今年亦參與了《GRIND》第 84 期的製作,邀來 Off-White 主理人暨 Louis Vuitton 男裝創意總監 Virgil Abloh 拍攝封面引起了廣大迴響;然而,旋即他卻於自己 Instagram 上宣佈將卸任主編一職,同時也表示自己相當尊重與感謝曾經為街頭文化盡一份心力的的每個人。
2018 年可說是日本紙媒產業相當蕭條的一年,出版社 Magazine House 於今年 1 月 24 日發佈人事命令,內容表示旗下《POPEYE》前總編輯木下孝浩將轉任總務部,但這並非最讓人震驚的消息,迅銷集團 FAST RETAILING 隨後於 5 月 1 日表示,木下孝浩非但離開了《POPEYE》,更將轉職日本知名品牌 UNIQLO 協助行銷及品牌推廣;此外在流行雜誌《2nd》於 5 月號劃上句點,且同為日本知名男性時裝雜誌的《Warp》,在 6 月 23 日推出 8 月和 9 月的合併號之後也宣佈休刊,上述都只留下網站或是電子版繼續運作。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達,原本人們只能藉由雜誌吸收流行資訊,如今透過網路便能知道最新、最快,甚至比紙本更多元的消息,這是也否意味著紙本雜誌將加入「夕陽產業」的行列?
離開前東家的木下孝浩與千葉琢也該何去何從?
「德國有傲視獨立雜誌圈的《032c》,東京是國際城市,但除了《VOUGE》與《GQ》之外就沒有跨得出日本的媒體,唯有跳脫傳統公司建立自己媒體才能夠往前邁步。」— 千葉琢也
至今有 15 年編輯經驗的千葉琢也,曾掌管多達 13 本日本雜誌,在離開《GRIND》之後,他選擇創立全新的季刊雜誌《Silver》(目前已於指定書店販售)。
以「Style is Message, Live the way you are.」為創刊引言,不難看出他依然對造型與生活有相當大的熱情,而在《Silver》中亦可看到相當精彩的造型特輯。除了編輯身份之外,千葉琢也是一位 DJ,他將對音樂的熱愛帶到《Silver》,除了高質量的造型特輯之外,在首期的《Silver》也邀來傳奇雷鬼音樂人 Donovan“Don”Letts 講述音樂與造型,以及西山徹和 OAMC 創辦人之一(如今 Jil Sander 創意總監)Luke Meier 的專訪。
《Silver》將重點放在日本東京時尚、藝術及質感生活,三月與九月的內容偏向時尚,而六月和十二月則是以生活為主。除了紙本雜誌外,《Silver》也將數位與活動融入其中,顯然這是一種不滅的象徵,即便紙媒「看似」衰敗,仍有許多熱情之人為此付出。
他在接受《WWD》專訪時表示,德國有傲視獨立雜誌圈的《032c》,東京是國際城市,但除了《VOUGE》與《GQ》之外就沒有跨得出日本的媒體,唯有跳脫傳統公司建立自己媒體才能夠往前邁步。
「全球化趨勢使然,『編輯』這個角色絕對會是重要的,希望木下孝浩能夠透過他的專長為品牌帶來嶄新的氣象。」— UNIQLO 社長柳井正
至於木下孝浩則是轉往完全不同的領域,UNIQLO 社長柳井正表示:「全球化趨勢使然,『編輯』這個角色絕對會是重要的,希望木下孝浩能夠透過他的專長為品牌帶來嶄新的氣象。」
日媒以「非典型轉職」形容木下孝浩轉職一事,意指編輯轉往品牌端工作在日本並不常見,對此木下孝浩也說道:「在《POPEYE》工作期間我做過很多街拍相關特輯,過程中我發現,時下年輕人其實很常著用 UNIQLO 的單品,我想看看這支品牌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年輕人如此著迷。」
當然,這並非編輯轉往品牌端工作的首例,前《WWD》時尚總監 Mayte Allende 花費 15 年的時間了解何為時尚,當她接受《VOGUE》訪問時表示:「不誇張,世上沒有一個我不知道的品牌以及沒看過的 Collection,我已經洞悉一切。」離開《WWD》之後她便進入紐約時裝品牌 Bande Noir 擔任創意總監。而高端鞋履品牌 Stella Luna 的首位創意總監 Capucine Safyurtlu 也曾是《Numéro》和《VOGUE》法國版的時尚編輯。有了多年編輯經驗所累積的知識與人脈,編輯轉往品牌端工作不但不會陷入「隔行如隔山」的窘境,反而能夠透過手中握有的資源為品牌創造出更多元的價值與嶄新樣貌。
PS. 有關《Silver》雜誌名稱的由來?其以「銀」為名,靈感來自於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工作室:銀色工廠(The Silver Factory),因為這間傳奇工作室在當時是從音樂到影像的文化交匯點,他希望這本雜誌也能有一樣的功效,雖然現在公司只有四個人,卻會傾盡全力介紹世界各地的品牌,不然《Silver》就只是本在地雜誌稱不上國際媒體。
為何日本雜誌就是比較好看?
不論男女老少,你總是能夠在眾多日本雜誌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刊物,也無可否認日本雜誌是許多朋友風格形塑的渠道,但為何日本雜誌就是比較好看?雜誌的定位會是關鍵,以《POPEYE》為例,我們將「POP」與「EYE」拆成兩個字看也就是「流行之眼」,承襲創刊總編木滑良久、石川次郎的精神 — Magazine For City Boys,木下孝浩任職期間刻意將「城市生活」放大,並以「City Boy」為主軸創造出該本刊物的特色。
專業的分工亦是日本雜誌相當講究的一環,在《HYPEBEAST》的欄目中他們曾訪問過一位「S 君」,他是一位曾於台灣雜誌業工作的攝影師 ,返回日本後目前則固定為《EYESCRAM》、《MEN’S NON-NO》與《UOMO》…等雜誌執行攝影工作。在這則訪問中 S 君談及剛來台灣工作時的情形「以日本來說,通常採訪與撰稿會是由不同編輯負責,如果所屬的雜誌有時裝單元,也會有專職負責造型的編輯,而會花費這麼多的費用在人事上,主要就是因為希望每個人能夠專心在自己的專業。」經過明確的分工之後,才能夠讓這本刊物看起來更加「專業」。
搭上「數位化」的順風車媒體便能高枕無憂嗎?
「從 IG Story 到 YouTube 視頻,每個 Highsnobiety 使用的平台都有不同的操作策略,為的就是要確保每則訊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擴散出去。若出現負面反饋,那表示你的方式是不可行的,要不斷修正。」— Highsnobiety 創辦人David Fischer
種種跡象都證明了人們與網路世界的行為只會越來越活絡,就媒體而言,難道把紙本內容挪移到網路平台便能自保嗎?知名潮流網站 Highsnobiety 創辦人 David Fischer 日前接受 Polimoda 邀請進行演講,內容除了講述他創業的過程之外,同時也分享了他經營網路媒體多年來的心得。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kH0rohYSA]
David Fischer 起初只是一位部落客,只要是任何他感興趣的事物都不放過,他說:「當我開始經營網站時,沒有人相信一個部落格會成為一個企業,就連我父母也是如此認為。」為了讓 Highsnobiety 閱讀的首選,他認為講述內容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並增加品牌與網路的關聯性,且順應網路世界快速的變化不斷改變策略。
David Fischer 提出網路媒體必須要知道的三個原則,分別是傾聽、學習和應用。也就是說,網路媒體應該要知道讀者想知道什麼,編輯也應該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讓讀者接收到正確且豐富的內容,最後透過不同的故事內容與傳播方式將訊息傳遞給受眾,「從 IG Story 到 YouTube 視頻,每個 Highsnobiety 使用的平台都有不同的操作策略,為的就是要確保每則訊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擴散出去。若出現負面反饋,那表示你的方式是不可行的,要不斷修正。」
被問到 Highsnobiety 屹立不搖的關鍵為何?
David Fischer 認為不管是紙媒或是網路媒體都必須要穩固讀者對於品牌的忠誠度,且務必以適合該媒體的語氣與讀者溝通,同時也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他也提到,不管現在正紅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 之後如何演變,或甚至有其它社群媒體取代它們,都必須學習如何經營,因為「社群是網站與讀者之間的橋樑,如果沒有社群,媒體將無法與讀者溝通,更無法與世界接軌。」此外,David Fischer 也認為網路是相當「真實」的一個世界,當社群平台上的審查制度不再適用,David Fischer 認為「那我們就去接受這事實吧」。他強調,作為一個媒體你必須領導話題並且掌握發語權,而不是躲在暗處默默忽略那些言論甚至是將它們刪除。若出現不良反饋,媒體應該提供合理、正確的答案與讀者分享、討論,如果可以的話,David Fischer 甚至認為媒體要引導讀者回覆,且試著與讀者有多點互動。
當眾媒體都在抱怨演算法刁鑽、讀者反應冷淡時,還是有許多媒體在逆境中求生存,甚至將這樣的劣勢轉化為優勢。許多潮流媒體的創辦人,一開始都跟 David Fischer 一樣「只是一個喜歡流行文化的普通人」,大家在起跑點相同的情況之下卻各自迎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為何呢?我們覺得 David Fischer 已經給出相當好的答案了。
有些人喜歡網路的快速,有些人則忠於紙本的溫度。有人說現今為紙媒數位化的轉捩點,但就這樣看來,紙媒並不會完全消失,只會轉化為更多元的形式呈現,至於網路媒體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該如何自保,一切只能各憑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