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_Prada,一個揭穿時尚抄襲弊端的IG帳號何以成為如今最有影響力的評論家?
在 Sales 行業有句話叫「客人沒看過就是新的」,這概念似乎輾轉到了設計面上,在 2017 年(可以說是 2016 年就開始),數不清的借鏡、抄襲、臨摹、致敬,只要品牌炒得紅,又有誰在乎原創者是誰?可就是有人在乎,一個叫做 @dietprada 的時尚 IG 便以此竄升成「新銳評論家」。
誰是 Diet Prada?
「他們看起來年輕、穿著輕鬆,男生身高不高,話少,而女生則帶著自信有著像欲望城市凱莉那樣的捲髮。」2017 年,SHOWstudio 編輯 Lou Stoppard 在《金融時報》的文章形容道,他們現身於 Gucci 2018 春夏,之後是 Prada,經過一番閒聊後,原來他們就是 Die Prada。
在接受 the Cut 訪問時,兩位聊起當初開辦 @dietprada 表示:「我們就只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然後整天一直看秀,會一起開玩笑說那造型好像喔,然後想如果把這些對比照放在網路上應該會很好玩。」他們各自有著藝術史和設計的背景,而談到名字的由來,「我們很快就想到 Diet Prada,因為我們一直都是 Prada 的粉絲,這就是持續向發明、創新的品牌致敬,diet 則是在嘲笑抄襲的人,跟原本比起來其分量輕巧了許多。」(PS. 雖說是匿名,但兩位主理人在接受 The Fashion Law 訪問時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媒體上他們並沒承認太多,若有興趣知道他們是誰,不妨可以點此連結:www.thefashionlaw.com/home/meet-tony-liu-and-lindsey-schuyler-the-duo-behind-diet-prada)
他們做了什麼?
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大多數的時候就是貼出兩張不同的圖,講述一個是發起人,另一個是抄襲者,看似簡單輕鬆的貼文,但卻帶著破壞性和啓發性。
他們攻擊時尚偷盜者和非原創的思想家,並無視對方在業界的地位有多崇高或是反應為何,對他們來說,模仿不是奉承,挪用不是藉口,猶如活在社群時代的時尚檔案,雖然成名不是他們的初衷,但透過拆穿他人借屍還魂的戲碼,Diet Prada 成了這時代的時尚指標,且恰恰正是許多媒體礙於廣告利益衝突而不願說出的真相。
「社群媒體很明顯給了許多各行各業發聲的機會,我們相信如果你有實質的話想說,人們會真的去聆聽。」
打自 2014 年 12 月創立以來,如今他們 IG 粉絲已累積超過 28 萬,其追蹤者包括了蕾哈娜、超模 Naomi Campbell、Louis Vuitton 創意總監 Nicolas Ghesquière、英國版《Vogue》總編 Edward Enninfu…等時尚界知名人士,更為自己獲得了「時尚糾察」甚至有人以「最具權威的評論家之一」來形容,他們曾公開指責了 Dolce & Gabbana、J.W.Anderson、Gucci、Off-White、Vetements、Valentino…等品牌的抄襲,「Diet Prada 是民主化的評論角色,沒對廠商有任何責任,我們可以說出自己所相信的事實,其與我們的粉絲有著很大的共鳴。」
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或許也很想知道:
何謂抄襲,致敬?「當我們看設計師的系列時總是會想:這是出自於對品牌的愛嗎?是否出自於尊敬?他們是否真熟悉設計師並延伸出新的視角?還是他們只是沒來由的重新做了一件 Yohji Yamamoto 裙子然後根本不知道山本耀司是誰?」
「我們常被問到為什麼不報導更多 Vintage 的挪用,因為我們相信如果你有辦法用更現代的方式去詮釋,那這遊戲是公平的。但同時,如果你是從 Cèline(by Phoebe Philo)以前的系列去找靈感,你已經看到它的成功,你又能添加什麼新的東西呢?」
可跟上述比起來,文化挪移是完全另一回事,當中有著不同的社會階級和曾經受到壓迫的人們,這往往是某些文化的根,而當你看到有人取用這些苦痛的過往做參考卻又宣稱是別的靈感時,那感覺是格外痛苦的…。若是有人想要以職人工匠的作品為靈感,我們會建議,請盡可能頌揚他們曾經付出的心血。」(via the cut & manrepeller)
當初為什麼想做這件事?「因為很不幸的有時原創會被貶為盜版,在這不是說快時尚那種以此為業的商業模式,而是有著創造新事物責任的設計師和品牌,卻選擇以較不費腦的路線來設計他們覺得夠酷好賣的東西。」(via the cut)
你認為人們真的在意東西被抄襲嗎?如果在意的話,他們做了什麼?社群是否有任何幫助?「讀者會在意,很純粹是現在訊息可以很快地被傳遞。如果他們在意、關心某件事的話,他們會不遺餘力的去分享,這是社群時代草根的特性。」Diet Prada 表示,「我們絕對不是唯一再說『嘿,這造型超像之前某季耶。』我認為大家欣賞我們的坦誠。」(via the cut, 若讀者對這方面有興趣,曾經台灣設計師 Just in Case 周裕穎也曾做過「拆穿你的西洋鏡」專題。)
為什麼跟 20 年前相比現在原創設計越來越少?是否網路抑制了創造力?「太多資訊和零售面的變化無常,現在沒人願意在未經證實的想法上,要逼自己不去參考其他品牌畫出新的概念是非常困難,但不是不可能,Margiela 會用他的設計來替他表達,Virgil 則只是在講而已,大家的設計其實越來越像,因為每個人都在向相同的設計師看齊。」(via highsnobiety)
你稱 Virgil Abloh 在做精品仿製生意(luxury knock-off business),你覺得他對這部分有自覺嗎?「我們會這樣稱呼是因為 Virgil Abloh 在過往幾季伸展台上給了非常戲劇化的改變,毫無疑問他試圖創造某種形象,但當你在現實看到大眾身上所穿的 Off-White 又幾乎是無關聯。每個設計師在某些時刻都必須要長大,有些人會深掘於獨特或從過往取經,去引用像是 Martin Margiela 和 Helmut Lang 大師的作品,而 Virgil 的問題出在設計過於平淡,因為他沒有像上述大師相同的智慧。」(via highsnobiety)
「時尚舊系統早已破碎,評論家無法去看秀,感覺就像產業故意去找言論自由麻煩,而我們在這非常單調的產業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寬慰和娛樂,更認真的說,我們希望觀點能夠對設計師和時尚產業產生改變,重新分析他們所做的東西,創意理當被擺在第一順位。」
Diet Prada 試圖用幽默諷刺去平衡批評,毫無疑問,其親民性是一大利器,猶如時尚界和時尚愛好者溝通的橋樑,比起說教,字裡行間更多的是溝通,Diet Prada 就像當高不可攀的時尚界遇上了數位時代擦出了的新火花。
可難過的是,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中,Lou Stoppard 好奇是否 Diet Prada 的出現能結束這抄襲的惡習,可在問出這問題之前,他們就已說:「社群媒體的天性是,人們往往會繼續前進,然後忘記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