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 colette 會成功?
2017. 12. 05 更新
在近期《BoF》一年一度的時尚論壇 VOICES 中,Sarah Andelman 透露了關於 colette 結束營業後的下一步 — 成立顧問公司,透過該公司,Sarah Andelman 將會持續與品牌和藝術家合作,「其名稱會叫做『Just An Idea(暫譯:靈光一閃)』我認為這是我們之後的未來,給予想法,給予說明,讓它自由發揮。」
「我持續在挖掘尋找新的事物,我被設計師不斷的靈感所驚豔,這不是件容易事,我也喜歡找到有才華的新秀來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而我也希望能給予他們支持,讓他們得以在業界存活並且讓世人看見,每天我都收到很多很棒的建議,我心想『天啊,這些以前都沒人想過實在太瘋狂了。』」她在論壇上分享道,「最一開始來說,其實並沒有這麼多合作,但我們想要帶來的是你在法國找不到的商品,我一直想要給予客人驚喜,這是我很喜歡,顯然它成了 colette 的一部份精神,也是我想延續下去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明顯,很明顯零售商需要更專注在組織商品以及店內整體的購物體驗,這樣網路才不會完全取代整個市場,然而我覺得人們早已知道這點,因為零售商們一直不斷的提升自己。」
該如何做?在《HYPEBEAST》與 colette 的訪談,論 colette 的成功法則,就是變、變、變,「持續不斷的創造占了很大的因素,我們每週都會更換櫥窗,每個月店內都有不同的藝術展,每天都有不同的商品。可以這麼說,每天 colette 都是不一樣的,今天可能主題是攝影,隔天可能是圖像設計,即便是在官方網站我們也嘗試給粉絲不同的驚喜。」而以下六點並非厲害的商業經,卻著實道出現今買手店(Select Shop)所忽略之處,究竟零售店該如何走出自己的格局?
1. colette 的起心動念不是店,是用心思將空間填滿
「這是有關場地本身,我們住在同一棟大樓裡面,那空間空了很多年了,有一天我們進去參觀時,我們立即有了創造一個新空間的念頭,可能有著餐廳、藝廊、時尚、美妝、設計、音樂…等,所以我們不是說要尋找一間店面,因為我們已經有了這個空間,而想法就是要如何把它填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巴黎人的個性,也知道這是巴黎所缺少的,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店影響我們,反而是在巴黎找不到某些商品的沮喪驅使著我們。我們的想法一直都沒變過,依舊很興奮能夠挖掘新的品牌、產品然後將他們結合在一起, 雖然結構和選擇一直都在改變,但本質精神是不變的,從最一開始就是一種混搭的概念:遊客和當地人、高端精品與潮流、時尚受害者和高科技狂熱份子…等等。」
「我從不去想人們想在 colette 找到什麼,
我希望提供讓他們難以抗拒去購買的驚喜。」
也因此,有人說他們成了如今街頭和潮流混搭的先驅,Sarah Andelman 曾表示 New Balance 非常訝異 colette 向他們下單,更先知的一面是 colette 是 Raf Simons 首季的支持者之一,更接續從 Jil Sander、Dior 到如今的 Calvin Klein,她說:「我一直會去看看現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但我不想因為為了搶第一而第一,這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進了第一季之後就不進倒也是蠻無趣的,我們大部份都有抓到一些剛起步厲害的設計師,我注意到當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新事物,像是 Simone Rocha,我一看到就覺得她很特別。」(ps. 但她說她 miss 掉 Vetements 第一季的信,所以忽略掉了它,覺得蠻可惜的。)
2. 由始至終,風格一致
Sarah Andelman 曾告訴《highsnobiety》紙本雜誌關於第一批所進的商品,「我記得有 Reebok Insta Pump Fury,因為我還存有 1997 年 我們 3 月 20 日開幕的收據,當時有引進 Kiehl’s 還有 Comme des Garçons,品牌和現在沒什麼不一樣,不同的是品牌的設計,以前傢俱的系列也比現在多,還有像是燈飾、盤子、花瓶..等,我們現在沒有在進了。」她補充說道,「許多年來,我會聽到人們不敢踏進店內,覺得東西太貴了消費不起,但這些都和當初的商品一樣,每樣東西都很單純,每樣東西都是精挑細選,人們會覺得這更像一間美術館不像一間店,而這個體驗從始至終從未變過。」
3. 但不是什麼紅就賣什麼,你需要了解什麼是店內需要的
「我們嘗試選擇的事物都是能與 colette 互補的,我時常比喻這過程像是完成謎語一樣,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的位子。當對方提供的我們喜歡,我們便會去支持,當然,品質會先把關,我們的產品價格範圍很廣,我們喜歡能觸及大部分民眾的商品,同樣的,我們也擁有高價位的品牌,因為他們貴亦有道、名符其實。」
「我們從不將自己視作品牌,打自 colette 第一天開始我們就以藍色兩點當作標記(而這兩點代表著便是 Sarah Andelman 和 colette Rousseaux 母女倆人),直到最後一天也會是。當然,我們有些許改善,像我們一直都用 Helvetica 字體,或許間距可以近一點或寬一點。有時會做些包包(像是和 Kevin Lyons x Kaws),讓一切更有收藏感些,但最主要的功能是點明活動主題。除了我們的音樂、香氛蠟燭外,我們一直都與其他品牌聯名,同時也不插手整個過程,賦予認可(Granted),這信念存在於 colette 的藍點中,這簡單的設計元素就像簽名一樣,在與其他品牌合作的時候很輕易的會注意到而非將 colette 列在上頭。」
4. 執行力和隨性
縱使 colette 由母女兩人創辦,可 99% colette 的訪談皆是由女兒 Sarah Andelma 出馬,據《紐約時報》指出,20 年來,關於母親 Colette Rousseaux 的訪談只有三篇(第三篇就是《紐約時報》2017 年這篇),她認為,比起接受訪問,她更想把時間花在店上,「我認為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無須去問其他人我們想要做什麼,」colette Rousseaux 表示,「如果我們想把這地方漆成綠色或是藍色,我們大概討論兩分鐘就會去執行了,我認為這是我們成功的祕訣:執行力和隨性(work and spontaneity)。」
許多時尚產業都是家庭企業,而關於採購面上,「同個團隊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指 Sarah 和媽媽)會決定專注在同一個想法上,讓一切更團結,並以此做更廣泛的運用,像是當我買一雙襪子,這一定會和店內其他商品有所關聯,我會覺得『這件可以搭配這件 t 恤』或是『或許我們的餐廳可以採用跟這一樣的概念』,有著相同的視野讓我們能夠組織這些想法,當然,關於音樂、科技、書籍類我們有在另找專人管理。」
5. 要媒體露出?不如自己創造內容
就 Instagram 來說,colette 粉絲數有 106 萬,秉持著給粉絲驚喜的精神,一天 po 文 3 則至少,「與 Instagram 的中心思想雷同,Instagram 那重視覺的觀點和我們的貼文習慣得以讓更多人接觸到 colette 變化的節奏,不僅僅只是有關更新產品,其中包括了活動、見面會、簽書會…等,上述除了創造興趣,也讓人們想來跟隨我們的粉絲頁,因為如果他們沒這麼做,可能就會錯失一些新的資訊。」
「人們知道,每每走進店中,都會發現上次從未發現過的事物,這會使得他們下次想要再來。」
6. 要如何做出自己的個性?
「我們始終對外保持開放的態度,從未嘗試特定的活動,這無關行銷,我們從沒想過說要做點什麼讓自己變得更有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我們會嘗試預售、聯名或是其他獨家產品,這些會在擺在網路之前會先在店內販售。我們網路和實體店面都是同步進行。有些店家網路發展時會忽略掉實體店面,然後告訴消費者說這在網路獨家販售,可這看起來就和其他家店一樣並無特別,賣的商品也是大同小異。
比起網路,實體店面能夠表達非常多的個性,即便是招呼顧客的方式或是裝潢的一磚一瓦都是非常強大的呈現,就像餐廳或是藝廊一樣。任何走進店內的人們都是一個重要角色,我認為這是多面向的,當然,一家店的構成是最重要的,但你需要思考的是全面向的,舉凡音樂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