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NEWS

HBO 《Industry 金融業實錄》:在出身比努力重要的投資銀行,他們如何力爭上游而不泯滅人性?

被外媒稱《繼承之戰》結合《高校十八禁》的 HBO 金融熱門影集《Industry 金融業實錄》(又名《投行風雲》)自 4 年前首播以來,因將真實且冷血的金融職場呈現得十分到位而廣受好評。透過刻畫新一代金融從業者的競爭、權力鬥爭與個人成長,呈現投資銀行內部不為人知的世界。

《Industry》如其他影集有著如性、毒品與職場鬥爭等許多現實世界元素,但核心仍在於揭示現代社會中金融業的深層結構,以及個人背景對職場成功的巨大影響。

從角色複雜性到各式出乎意料的劇情轉折,《Industry》挑戰了觀眾對金融世界的刻板印象,更深刻反映了當代職場中的不平等與權力鬥爭。影集近期迎來第三季完結,官方也隨即宣布第四季將續約。

 

《Industry》在演什麼?主要角色有誰?
.

《Industry》是一部由 HBO 推出的金融職場劇,背景設置在倫敦的國際投資銀行 Pierpoint & Co.。這裡充斥著高壓的職場競爭、權力鬥爭,以及性與毒品等元素,劇情刻畫了一群2010年代中期的倫敦千禧世代畢業生,如何在殘酷的銀行業中求生存。劇中的年輕人被告知,只有一半人能通過為期六個月的實習並獲得全職工作。

影集描繪各種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典型一天:熬夜、能量飲料、羞辱儀式、以及與強迫症基金經理的緊張會議等細節,這些經理甚至會將手機和筆記本對齊桌邊。此外,劇中還充滿了性、毒品、大額獎金和股市崩盤等情節。國外影評形容該劇「俗氣而有趣」、「令人上癮」,並讚其劇情「緊湊、真實且震撼」。當時第一季尚未結束便已收穫高人氣而被續訂第二季。

主要角色包括:

Harper Stern(Myha’la 飾),一位來自弱勢背景的黑人女性,她極度野心勃勃,願意不擇手段追求成功。主創表示她是這個故事中「最無情」的角色之一,但她的背景和內心掙扎賦予她角色更為豐富的層次。

Yasmin Kara-Hanani(Marisa Abela 飾):富裕家庭出身,最初依靠家族背景而進入公司,但隨著劇情發展,她面臨著需要擺脫家世、走向獨立的各種壓力。

Robert Spearing(Harry Lawtey 飾),工人階級出身、牛津地理系畢業生,努力適應這個由精英主導的金融世界。

Eric Tao(Ken Leung 飾),銷售部門總監,為 Harper 的導師,也是公司內十分資深的權力玩家。

影集透過這些角色,展現當代職場中階級、種族和性別對於職業成功的影響。角色背景不同和個性都影響了他們在金融業中的發展,反映出不同社會階層在職場中的各自挑戰。

影集主創為什麼會拍 Industry?
.

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Industry》的主創 Mickey Down 和 Konrad Kay,對這個行業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們曾向《Vanity Fair》解釋,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金融業工作者常常被描繪成「懶惰且邪惡」的負面形象。Kay 說:「當似乎人們覺得他們應該被『抵制一點』。」而這種對金融從業者的偏見,促使他們想要創作一部更真實且具深度的作品,除了反映他們自身的金融職場經歷,同時展示外界看不到的金融業複雜性。

《Industry》主創 Mickey Down 和 Konrad Kay

對 Down 和 Kay 來說,拍《Industry》算是對金融業「復仇」的方式,將他們在金融業中所見的殘酷、無情和競爭體系呈現給觀眾,讓他們有機會了解這個行業如何吞噬年輕人、又將他們吐出來。然而,這部劇並不打算簡單地將銀行家塑造成好人或壞人。

Kay 解釋道:「我們的影集想要表達的是,影集中 Pierpoint 和更廣泛的資本主義體系強化了人們一些最壞的本性。」對於主創來說,銀行家既不是反派,也不是搖滾明星,而更加細緻複雜難以定義。

此外,這部劇主要關注那些剛進入職場、權力最少的新鮮人。Down 說:「《Industry》是由那些擁有最少權力的角色所驅動的。」透過這些角色的不同背景角度,觀眾可以看到金融世界的內在運作以及它對不同背景的人所產生的影響。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Industry on HBO(@industryhbo)分享的貼文

神秘的投資銀行何以吸引大批人蜂擁加入?
.

一般人或許不太理解投資銀行是做什麼的,簡單來說,投資銀行幫助公司透過發行股票或借款籌資;他們促成併購,並為客戶提供投資機會的建議。

每個人選擇進入投資銀行都有不同的理由,而對於多數大學新鮮人來說,經濟上的回報可能極為豐厚,而這往往是吸引人加入的主因。過去曾於投銀服務的主創兩人便曾與《The Times》透露業界薪資多寡。

平均投資銀行的一般起薪(包括獎金在內)約為 7 萬英鎊,在頂尖銀行中可以升至 9.7 萬英鎊。Down 表示:

「面試時你不能說你是為了錢而來,但這是幾乎所有人進來的主要原因。」

《Industry》S1 劇照

根據高階主管搜才公司 Langbourn Partners的數據,進入職場約四年後,預期年收入(包括獎金)約 12 萬英鎊,而到第七年時年收入可達 30 萬英鎊。到了 30 歲初,你的年收入可能會達到 40 萬英鎊。而當工作的薪水如此高,它就名符其實成了一副金手銬,如主創 Kay 所說的:「因為奢侈品很快就會變成必需品。」

「我注意到那些成為董事總經理的人——他們有了兩個孩子,住在自己買的房子裡,已經在這個行業工作了20年,非常成功。但是,你讓他們喝上兩杯啤酒後,他們會流露出某種不滿,以及那種 『這就是我的人生嗎?』 的感覺。他們會開始談論自己在做的一些工作外的事情——例如藝術投資或寫劇本。他們總…」Down 接著說,「…渴望更多的東西,」

《Industry》S2 劇照

投資銀行的員工績效考核在二月份進行,並根據表現獲得一筆年終獎金——這筆錢幾乎等同於底薪。Kay 說:「這筆錢太誘人了,根本無法拒絕。」然後,當你花錢大肆揮霍,過上更加奢華的生活後,想要退出就更加困難了。「這是成千上萬在銀行業工作的人的故事,」他說,辭職永遠是明年的計畫。

最終,這對好友將逃出體制歸功於彼此。「如果你留在那個世界裡,你的一部分會消失,」Down 說。「你可能會失去過上完整、豐富生活的機會,而我希望我們現在正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所以,為什麼你該看 Industry?
.

《Industry》不僅揭示了現代金融業的黑暗面,在角色塑造和劇情發展方面更是表現出色。將當代金融業的種種時事,如 GameStop 事件、加密貨幣等帶入劇情中,讓他更接地氣。同時也揭示了投資銀行內部的權力結構和職場文化,讓觀眾得以一窺這個平常不易接觸的世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Industry on HBO(@industryhbo)分享的貼文

至於影集中的故事有多貼近現實?在 reddit 上的影集版討論串中,一位過去為對沖基金研究員留言者提到,儘管影集在某些細節上與現實不符,但它成功地抓住了該行業的壓力和交易員的焦慮感,像是以電話進行交易的場景儘管過時,但確實反映了行業曾經的工作方式。她還指出,影集中對剛入行的從業者所承擔的責任描繪過於誇張,現實中這樣的重任通常只會交給資深員工。

而另一位於金融業從事 15 年的女性員工也認同,影集準確反映了職場對年輕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性別歧視,包括性騷擾、毒性的上下級關係、隱藏的酒精和藥物濫用問題,這些都是她真實經歷的一部分。影集中對女性在職場中的困境——在面對性別歧視和壓力時難以發聲,甚至被要求忍耐——讓她感到非常有共鳴。

與其簡單形容《Industry》是部金融劇,事實上它更關乎人性,而人在走投無路、開啟生存模式時,又會如何做出墮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