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訓市談當代消費:時間與場所失去了意義,現在只要有錢,沒你找不到的東西
先來認識野村訓市是誰
.
野村訓市 Kunichi Nomura 這個名字,請所有自詡為潮流愛好者的人都要銘記在心。作為潮流工作者,頭銜多是合理的,但他實在有點太多了……身份包括:演員、DJ、作家、造型師、室內設計師、電影製作、雜誌編輯、餐廳老闆……若要我們總結他的身份,我們會說是「品味的製造者」;而他自己在《Highsnobiety》的訪問中總結:「我總說我是作家、編輯,偶爾在做室內設計。」
他補充:「其實當你身處時尚、媒體這些產業時,基本上什麼都要做,但我們從不談論自己做過什麼,這行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我們不吹牛(bullshit)。」
野村訓市從高中便嚮往美國文化與背包客旅行,在高三前往美國交換,大學期間開始在各個國家獨自遊歷。回到日本後,他將旅途中所遇見的藝術家、音樂家、建築師….等 80 多位創作者的人生故事集結成冊,出版為《Sputnik:Whole Life Catalogue》。
接著,野村訓市憑藉室內設計之長才經營咖啡廳與名為「Breakfast Club Tokyo」的餐廳(Breakfast Club 取自 1985 年非常經典的美國校園電影);同時,為多本知名雜誌《Street Voice》、《POPEYE》、《BRUTUS》、《Silver》撰寫專欄;他也擔任設計工作室 Tripster 的主理人;可能最讓你意外的是,他曾參與《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犬之島》與《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造型與製作顧問(確保內容涉及日本文化的正確性),也就是說,這男人的美學與創意可是深受 Wes Anderson 青睞的。最後,他與潮流界、時尚圈的淵源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查閱,只能說他在潮流界的人脈或許堪比藤原浩。
以下文章,擷取翻譯自野村訓市為日雜《Silver》於 2021 年 9 月撰寫的專欄,緊扣該期雜誌的主題「Modern + Craftsmanship」,他寫下「在感受精細傳統工法的同時,更想找出那蘊藏其中的奧秘與價值」這樣的標題。
(內容經編輯刪修)
年輕時期,誰不曾陷入對物質與未知的渴望?
.
「渴望,它是最能代表十幾歲年輕人的一個詞。這個詞所代表的,不是某種野心,不是對吃的那種慾望,而是對物質的一種強烈渴求。即使餓肚子也要忍耐,把午餐錢省下來,為了就是買下想要的黑膠和 CD。有想要的新衣服,即使想盡各種方法手段就是要買到它。沒錯,總而言之,渴望資訊並對和其相關的事物求之若渴。」
「那份對於未知的事物與知識的渴望,光只有得到一小部分是沒辦法滿足的,而是會到忘寢廢食的地步。無論是音樂、服裝、文化…..最重要的都是將情報一點一點累積而來,像那些來自美國的商品資訊,如果不跟精通各種知識的店員小哥打好關係,他們是不會白白告訴你的。必須要博感情,不靠自己的努力,是無法獲得想要的情報的。」
「一旦聽到平常不得而知的事物,
就會更想去了解更多,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反而就會越想要。」
「說到衣服,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古著了。畢竟,像 501 這樣的流行款式來說,每個年代出品的單品都不一樣。當看到舊標籤或不同做工等微小差異時,我才發現那些讓我不斷在意的細節反而最讓我感到滿意,不過,無限輪迴的重複購買衍生出人們『沒完沒了的收集癖』。還好我趁年輕時,把對旅行上癮的慾望轉化成真實經驗,沒有陷入深不見底的(收藏)沼澤真的是太幸運了!」(意思是他把重心和金錢都放在旅行上,才幸好沒有開始無止境的收藏古著)
當事物大量生產,更垂手可得
為什麼想買的東西卻變少了?
.
「90 年代的尾聲回到日本時,如果好好觀察周遭,你會發現東京正吹著街頭風。為了買 T 恤徹夜排隊,聯名款還能翻倍轉售,對於一天只要 500 日圓、一樣的 T 恤可以穿一個禮拜的我來說,東京街頭的盛況真是把我嚇到歪腰的異世界。」
「這蜂擁而至排隊的狀況,如果說是對美國製品的堅持、或是某系列丹寧商品已在這個年代停產且極難入手…..這類原因我還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是這些原因,而是純粹為了買到『數量稀有的新品』而排隊,我認為這實在是瘋狂的世界。」
「現今,在任何地方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好東西。
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買東西越來越方便;
但相反的,
我對購物的熱情卻越來越衰退。」
「為什麼會那樣呢?反覆思考很多次。但說實在的,我不是興趣缺缺,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關注潮流,我大概比一般人了解更多各式各樣的東西,但唯獨購買的慾望持續下降。也許向人炫耀擁有新衣的力氣早就衰退了吧?『過於客觀地看待』也許是我們無法跟上趨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到了『極減』大叔的年紀了吧。」
「我想不論哪個都有可能,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比起過去減少很多覺得要買的必要性,不想要容易過季的東西。明明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入品質類似的東西,我不想特別購買僅標有名牌標籤且價格昂貴的東西。」
「在這個物美價廉的世界哩,
我買東西的門檻反而提高很多。
就我來說,我希望花錢是有意義的。」
那麼,現在到底有什麼是值得買的?
.
「以前買東西不光只是購買物品,
而是連同它的歷史、故事、文化都想一併買下,
連同商品的氛圍一起帶走。」
「在這數位的時代,時間的隔閡,場所之間的距離都失去了意義。要去挖出埋藏在某處不為人知的逸品,或找到誕生於某個城市特殊的文化,這樣的機會漸漸的越來越少。在這個時代我想買什麼呢?我想買的也許是即使便宜卻是好友竭盡全力做的,或能讓自己發笑有趣的東西、或一輩子都會使用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某種手作可以感受的創作者想法的東西吧,那種慢慢地花時間手作、遵循從前傳統工法的東西。」
「我並不是要強調什麼東西都非得是手工製作,
也不是要打擊這沒有想法就大量生產的世界,
但在感受傳統工法精細的同時,
我更想找出蘊藏其中的奧秘與價值。」
「現在只要有錢,沒有你找不到的東西。」
人們還有分辨物品價值的能力嗎?
.
「從那時候開始,特別是買跟自身相關的東西的時候,才發現世界真的變了。原本聯名的銷售方式就算了,從 Yahoo 拍賣開始,瑕疵品買賣、網路商店、快時尚等等,有的只是價格便宜卻犧牲了品質。」
「現在,只要有錢,
基本上沒有你找不到的東西,
無需特殊的人脈、
也無需經年累月的時間,
只要有 Google 就可以了。」
「在這有充斥著便宜貨的時代,我想如果是花時間和精力去製作的也沒什麼不好的。」
「我認為現今的世界理應分為便宜又好的商品和非常貴的商品,但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能夠分辨這些東西的價值。」
「然而,再回頭看看現今販售的物品,
與其去關注有過份強烈風格的商品,
不如靜靜地等待即使僅有簡單的設計,卻是費盡一番苦功商品的到來。」
原文出處:https://silver-mag.jp/lifestyle/column-about-modern-craftsmanship-kunichi-nom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