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時尚:Abercrombie & Fitch 的興衰》:它提醒觀眾,其實世界仍舊不完美
其實不用看《白人時尚:Abercrombie & Fitch 的興衰》,任何在 80 年代尾或 90 年代初出生的人都一定經歷過 A&F 和 Hollister 的風潮,這是每個大學生都瘋的潮 Tee 或運動服,也是網購拍賣上的美國相關必備選品。
.
就當時編輯朋友回憶,A&F 是相當穩定的流量來源(尤其是照片點閱率),甚至將入主台灣的消息也是持續不斷。然而,這樣的風潮僅維持了十年,很快的,A&F 從猛男天堂被打到了地獄,而紀錄片《白人時尚:Abercrombie & Fitch 的興衰》則試圖告訴你為什麼:
1. A&F,它其實已存在一百年了
.
A&F 在過去是個專為菁英運動員設計的戶外品牌(販售像是釣具、刮鬍刀),後來經營不佳,致使有著「購物中心魔法師」之稱的 Leslie Wexner 將其買下,並找來 Mike Jeffries 重新打造品牌,值得一提的,這位大亨的旗下還有一個很著名的購物中心品牌,就是 Victoria’s Secret。
他的做法是?延續其菁英主義,讓帥哥美女穿上,那大家就會去仿效帥哥美女穿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辣妹過招》Regina George 的賣點放進了 A&F。濃烈的香水,如夜店般(大聲)的音樂,還有半裸猛男在門口熱烈歡迎,彷彿進到了某個大學兄弟會的狂歡派對,這是結合歷史、菁英族群、性和排他性的綜合結果。
….
在巔峰時期,品牌有著 700 間店舖,聘請了 2.2 萬名帥哥美女。外界形容 Mike Jeffries 把 A&F 打造成最「極致」的購物中心品牌,除了設計,小從模特兒外觀、店員的髮型妝容、穿搭、樣貌、店內陳設、氛圍和清潔,一切都必須達到 A&F 的「標準」。
加上攝影大師 Bruce Weber 的巧手,那些快樂養眼的團體照、青春、性感、美國文化、鄉間的黃金獵犬,彷彿看著一群帥哥互動,便會覺得世間一切是如此的美好,套句《富比世》形容:「這兒的每個店員都像是你高中的暗戀對象。」
2. 2003 年,爭議開始
.
2003 年,《華爾街日報》記者 Moe 開始著手調查 A&F 詭異的排班機制,受聘的條件並非你的能力,而是取決於你的外表和身材是否迷人。
在「極致」的要求下,只有更帥更美的人有辦法勝任這項工作(且白人居多),亞裔、非裔、拉丁裔..等族群常被安排後勤、清潔或是被遺忘不排班,「種族歧視」的問題開始塵囂甚上,進而被員工集體提告。2004 年,A&F 耗費 4,000 萬美元與他們達成和解,也被要求集團需要有一位多元性總監,當然,那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此舉也被認為只是做做表面功夫。
2006 年,《紐約時報雜誌》特約編輯 Benoit Denizet-Lewis 去採訪了「A&F 園區」,並發表了那篇足以毀掉 A&F 的文章〈The man behind A&F〉,執行長 Mike Jeffries 表明了品牌的排他性,A&F 只想賣給看起來很酷的孩子,「我可不想要主力消費者看見不如他們好看的人穿著我們家的衣服。」可起初,大家只把這篇文章當作 Mike Jeffries 的介紹文,並無掀起太大波瀾。
可到了 2010 年初,當包容性和多元成了賣點和主流態度時,這篇文章被部落客重新挖了出來,Mike Jeffries 的用字成了萬人指責的對象,股價下跌,媒體唱衰,即便 2014 年 Mike Jeffries 離開 A&F 止血,但仍擋不住 A&F 在 2016 年榮登年輕人最討厭的品牌,可謂是牆倒眾人推。
之後,2017 年,新任執行長 Fran Horowitz 走馬上任,品牌將店內的燈調亮,音樂調小,A&F 不再是兄弟會的派對現場,而是一家會傾聽顧客需求的服裝店。那位將 A&F 的廣告拍得非常養眼的攝影大師 Bruce Weber,爾後也因 #Metoo 被指控性騷擾男模,雖工作量大幅減少,但他仍在線上。
後記:
.
十年之間,A&F 成了流行文化的寫照和縮影,《白人時尚:Abercrombie & Fitch 的興衰》將 A&F 的紅極一時歸咎於人們的年少無知,將衰亡原因指向執行長的排他和歧視,美中不足地方在於,紀錄片忽略了電商的興起以及購物商場的終結…等其他時空背景,草率地用 Mike Jeffries 的離開暗示「問題」已被解決,正如同編輯 Benoit Denizet-Lewis 在紀錄片所說的,「Mike 不是唯一一個在時尚界相信過這些事情的人,」他只是唯一一個宣之於口的人,階級、排他、歧視問題並沒因為 A&F 的沒落而消逝。
《白人時尚》的敘事確實讓人心曠神怡,可也告訴人們,作為消費者,我們其實都該清醒,因為相同憾事其實仍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