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STORY

A24,沒真的想拯救電影產業,單純讓好電影能讓更多人看到

不到短短十年,A24 電影前的復古電視招牌已成為美國電影的品質象徵,外界評它為電影產業的救星之一,因為 A24,人們終於可以享受到「非好萊塢大數據式」的電影敘事方式。

一系列的獲獎作品或許可以稍稍證明能耐,舉凡:《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淑女鳥》、《夢想之地》、《不存在的房間》、《八年級生》、《原鑽》,不僅如此,A24 也擁有了不少像是《女巫》、《宿怨》、《鬼魅浮生》還有《天黑請關門》..等電影,外媒甚至奉這樣的新風格叫「高級恐怖片」(Elevated Horror)。另類、別於主流、神秘、詭譎、貼近人性現實,也成了大家常形容 A24 的形容詞。

 

1. 所以 A24 怎麼來的?
.

該公司是由三位好友 Daniel Katz、David Fenkel 和 John Hodges(2018 年已離開)共同創立,其以義大利一條高速公路為名,帶著對電影的熱情,A24 在紐約誕生。就 2021 年七月的紀錄,目前在紐約和洛杉磯辦公室共有 100 多名員工,至於為何要用義大利高速公路為名?Daniel Katz 曾告訴《GQ》,是有次和朋友從義大利南部開車去羅馬的路上,下定決心要成立一家電影公司。

從左至右:A24的 Daniel Katz 和 Nicolette Aizenberg, 演員 Miles Teller 和 Shailene Woodley 以及 A24 的 David Fenkel, photo vi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三位創辦人分別待過 Oscilloscope Laboratories 與 Big Beach 獨立片商還有 Guggenheim Partners 投資公司,因此他們有著電影製作的經驗,背後也有一家想投資娛樂產業的公司。這些人對電影的看法很簡單:

世上有太多電影沒被拍成,
即便有些拍了,
也沒獲得適當的關注。

致使他們成立電影發行商,除了讓好電影能有機會被人看到,還有就是為電影(和電影人)創造價值。

Daniel Katz 2017 年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公司仰賴的是直覺,「我們常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酷嗎?」舉例來說,當《屍控奇幻旅程》在日舞影展首映被留下詭異的評語後,只有 Netflix 向導演們 Dan Kwan 和 Daniel Scheinert 提了一個低報的價格,失望之餘,A24 出現,公司發行和收購負責人 Noah Sacco 看準了這部電影,兩位導演受訪時回憶道:「他說如果這部電影不給他們發,他一定會去跳樓。我心想,也太誇張,這人真的太瘋了。」可就是這樣熱情, A24 被業界賦予拯救電影產業的封號。

.

Ps. 在 2017 年《GQ》的訪問中,幾乎是他們最公開的一次,因為在之後的文章,常出現「A24 拒絕採訪請求」,或許是在維持品牌的神秘感,或者不希望 A24 陷入造神文化,因為曾擔任《淑女鳥》、《八年級生》的製作人 Scott Rudin 告訴《紐約時報》:「坦白說,外界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這點非常聰明。」幽默的是,他們工作人員十有八九也都說:「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他們的行銷手法:「讓粉絲去說服粉絲!」
.

聊起 A24 你不得不提他們家的「宣傳」,比起大廠牌買廣告看板或是在熱門時段強迫受聽眾吞下,A24 則是用創意在省錢,更從電影自身創造出相關文化。

「這些電影是有受眾在的,只不過以前沒有非電視廣告的平台能替它們做宣傳。」— Daniel Katz

最讓人印象深刻便是當初宣傳《人造意識》時,在未經過女主角 Alicia Vikander 和導演的同意下,A24 用電影角色 Ava 做了一個 Tinder 的交友檔案,而 Ava 的回答便從電影台詞而來,最後還會將網友導入電影官方 IG。

這神操作獲得了許多媒體報導,但據說女主角 Alicia Vikander 對此蠻不開心的,致使 David Fenkel 編說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實習生的擅作主張,也已把他開除了,導演 Alex Garland 則因此了解交友軟體 Tinder 為何物。

.

「我會說如果《人造意識》是給其他片商發行的話,這部電影不會像現在這般成功受歡迎。當然,我這不是在對大廠的批評,單純就是呈述事實。」— Alex Garland

《別告訴她》的導演王子逸當初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選擇 A24(當時已有其他發行商願意出高價),她表示,A24 沒有向她承諾太多,但「他們是唯一可以創造出社群以及和導演有關品牌的人,有很多公司有很多很棒的管道和途徑,尤其是串流平台,但當你把一條像我一樣的小人物放到大海裡,我們會迷失方向。」(附註:王子逸的老公就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導演 Barry Jenkins)

.
《宿怨》導演 Ari Aster 則說:「我覺得他們真的很努力把電影給更多觀眾看到,並且讓電影自己說話。如果他們沒和我站在同一陣線,那《宿怨》現在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電影。」

.
論文化和影響力,A24 除了開始販售周邊外,2020 年甚至在官網舉辦了一次慈善拍賣會,內容包括《仲夏魘》五月皇后的花袍和花冠、《原鑽》的冠軍戒指、《燈塔》的人魚雕刻…等,這些東西的魅力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競標的人甚至包括知名歌手 Ariana Grande 和 Halsey…。

 

但當發行商似乎已難以生存,
所以 A24 開始自製電影影集
.

2016 年,他們首部自製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導演 Barry Jenkins 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雖然不知道 A24 為何會選他,但知道選擇一個願意支持他的公司很重要。

「表面上看,《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會是一部很難推的電影,」David Fenkel 曾告訴《華爾街日報》表示,「但當你讀到一些很特別的東西時,你會努力想去把它搞懂。」該片不負眾望的獲得了(有史以來最低成本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最佳男配角,而最佳影片的獲得方式,創辦人也笑著說:「很 A24。」

.
該片製作人 Dede Gardner 曾告訴《GQ》:「當時我們和 Barry Jenkins 都說這部片一定要在邁阿密拍攝,A24 的人單純就回:『這是一定要的!』但其實超多人都跟我們說:『你們可以試著去亞特蘭大拍啊,會有回扣之類的。』但只要讀過劇本都知道邁阿密的自由廣場還有那裡的光線氛圍才是重點,這對電影的發展來說超級重要,但 A24 由始至終從沒說過『要不要改去便宜一點地方拍』這種話。」

.
《綠騎士》導演 David Lowery 則形容,A24 提供了電影製作人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因為《綠騎士》太詭異了,致使當他覺得一百萬年內都不會有人出資拍攝時,A24 願意幫他這個忙。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導演 Ari Aster 身上,他解釋,即便影評常說他的片讓人不安、像神經病一樣,但 A24 依舊不會去做修改。(附註:但你要意見他們會給你啦。)

《仲夏魘》

「他們大部分在做的就是不干涉創作者,彷彿給你繩子,你要做成樓梯或是單套索,一切取決於你。」— 《八年級生》導演  Bo Burnham

(附註:《綠騎士》是在 A24 旗下第三部電影作品, Ari Aster 後續還有兩部作品正在製作。)

 

然而,很有可能,A24 會被人收購?
.

《淑女鳥》

雖說 A24 在業界的評價高到不行,但偶爾也是會有決策錯誤或看走眼的時候,究竟它將如何存活是所有人都好奇的話題,尤其電影票房獲利原就沒大廠這麼多時,致使,當 Variety 在七月報導 A24 有意以 25 億至 30 億美元價格出售時,引起了不少討論,除了它真有這麼高的價格外,這背後帶起的另一個問題是,A24 有什麼可以賣?

英國《金融時報》推測,或許 A24 強的就是行銷還有挑片眼光?內部人才是個重點,可即便沒被收購,他們也有可能被高價挖角(像是《綠騎士》導演正在為迪士尼重啟《彼得潘》)。

.

.
當然,為了存活,A24 除了自製電影外也正前進電視影集(像是《拉米的瘋狂美國夢》還有(與 HBO 聯合製作的)《高校十八禁》),在 2018 年十一月,A24 也與 Apple TV 簽署了長合作約(具體條款未知),有傳言指出,Apple 是有意收購 A24 的公司之一。

還有必須告知的是,A24 也並非在電影界一支獨秀,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行銷面上,有其他類似的發行商 Neon(《老娘叫譚雅》就是由他們負責的);電影製作面上,也有做出票房收益更高的《逃出絕命鎮》製片公司 Blumhouse Productions(全球票房七億美元)。

無論 A24 能否能「拯救電影」,該公司的成功和出現皆已表明了業界轉變的希望(小眾電影是有市場的!),無論是新銳導演的培育或是大咖演員想證明演技(Ex. 羅伯派丁森),這裡都超級無敵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