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沙丘 DUNE》,何以成為當代科幻電影傳奇?
「恐懼是心靈殺手。」
“Fear is the Mind-killer.”
— 《沙丘》作者 Frank Herbert
.
影迷期待許久的科幻史詩神作《沙丘 DUNE》先前於威尼斯影展首映,由《異星入境》(Arrival)、《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名導 Denis Villeneuve 改編自 1965 年 Frank Herbert 原著小說,台灣搶先美國於本週正式上映。
曾被譽為史上最不可能被拍成電影(unfilmable)的小說,Frank Herbert 原著《沙丘》故事涵蓋的龐大世界觀與細節,過去曾讓名導 David Lynch 與 Alejandro Jodorowsky 雙雙挑戰失敗。可如今,還真的被 Denis Villeneuve 拍成了。
如果你沒時間先閱讀小說,也沒時間看先前大衛林區的版本,不妨參考 HR 的電影簡介。
.
01.導演童年的啟發
.
我們能見到《沙丘》登上大銀幕,一切始於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童年時見到小說封面時的啟發。
根據《Den of Geek》專題報導,當年 13、14 歲的 Denis 熱衷於科幻小說,從 1970 年的小說封面(由插畫家 Wojciech Siudmak 所繪)上看見那神秘而深不可測的藍眼睛,便就此與沙丘結下不解之緣。「當你仍是孩子時,封面確實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封面上畫有一名深麥膚色的男人,湛藍雙眼,兒時的 Denis Villeneuve 被它吸引。「儘管我當時從沒聽過《沙丘》這本書,但我還是被他的題材吸引。我一直都很喜歡沙漠。」
.
「我當時被生物學所吸引,而小說作者 Frank Herbert 在故事中引入生物學的手法美得不可思議。」
「對我來說,閱讀《沙丘》就像天堂般的體驗,這本書在這些年一直陪伴著我。」
02. 故事背景
.
電影首部曲改編自 1965 年 Frank Herbert 原著《沙丘 DUNE》前半段。劇本由導演與《異星入境》編劇 Jon Spaihts、《阿甘正傳》Eric Roth 共同撰寫。
故事主要陣營分為:亞崔迪家族(Atreides)、哈肯能(Harkonnen)家族與荒漠之星厄拉克斯(Arrakis)原住民弗瑞曼人。
講述海洋星球卡樂丹(Caladan)的統治者亞崔迪家族被皇帝沙達姆四世指派前往厄拉科斯星球接管開採香料(Spice)的工作,取代多年來以鐵腕手段控制此地的哈肯能家族。
厄拉科斯星球又稱荒漠之星、沙丘,是香料的唯一來源,也是故事背景的所在地。故事亦有句名言:
「誰掌管香料,誰就掌管了宇宙。」
香料是宇宙旅行不可或缺的原料,能讓星系間的 Guild of Navigator 航行家協會在恆星之間超光速旅行。
然而,開採香料相當危險,因為厄拉科斯星球上有巨大沙蟲,會將沙漠的入侵者除掉。而世代躲藏在沙漠底下的厄拉科斯原住民弗瑞曼人(the Fremen)則保護香料的源頭不被外來者濫墾。
03. 主要角色
.
Paul Atreides(Timothée Chamalet 飾)為被預言選中的天選之子,一名擁有龐大潛能的英雄,具有特殊能力「魅音」,如運用得宜便能操縱他人心智,傳承自母親 Lady Jessica(Rebecca Ferguson 飾),為一貝尼潔瑟睿德女巫組織成員。
貝尼潔瑟睿德組織成立數千年,成員均為女性,曾通過嚴格的身體與心理訓練,善於打鬥與承受極大痛苦,亦有強大的讀心能力。表面上成員為預言師,實質透過與各大家族聯姻,深入帝國核心,暗中操弄領導者的決策。在她們的預言中,組織成員將會生下一名男孩,亦是傳說中的天選之子「奎薩茲哈德拉赫」。
04. 拍攝地點
.
原著中所描述的荒漠之星,乾旱而黃沙漫漫,幅員遼闊渺無人跡,而亞崔迪家族所居住的海洋星球卡樂丹(Caladan)則是綠意盎然;如想忠於原著,拍攝取景已是一大考驗。
根據 Cheat Sheet 報導,導演選擇於多個國家取景。室內場景主要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 Origo 電影工作室中進行拍攝,此地過去也是《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的主要拍攝地點。
至於海洋星球卡樂丹,則於挪威的 Stadlandet 所攝。厄拉奇斯則是數個地點所構成:主要於約旦最大的沙漠 Wadi Rum,部分場景則攝於中東阿布達比。
Wadi Rum 亦又名「月之谷」,以貧瘠而美麗的景緻為特色,點綴花崗石懸崖覆蓋上赭紅碎沙,過去如《絕地救援》(The Martian)、《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星際大戰》均曾於此地取景。
導演認為,演員親身處在沙漠中有助於他們更融入故事。他向《綜藝》(Variety)說:「與景觀的巨大連結,有助於演員理解與大自然或是比你我都更偉大事物的關係。」而在這種環境工作,也有助於演員將巨大沙蟲的想像化為現實。
05. 服裝
.
為精確呈現沙丘的世界觀,服裝亦是電影中一大重點。劇服設計師 Jacqueline West 與 Bob Morgan 向《綜藝》說道,他們從小說開始發想電影中角色服裝的呈現方式。
Bob Morgan:「卡樂丹是個物產豐饒、鬱鬱蔥蔥的星球,設定影響了我們使用的顏色和面料豐富程度;厄拉克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穿著,像撒哈拉沙漠或約旦人的穿著也會被影響是一樣的。」
「我們把面料裹在他們身上跟頭上,不只是為了抵禦炎熱的氣候,他們也變成一種工具,能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但它也是你可以脫掉的東西。變成一種繩子、背包等等。」
Jacqueline West 補充:「一如書中提到的,靜止套裝(stillsuit)是岩石的顏色,我讓拍攝地負責人從我們拍攝的約旦帶回一些石頭和沙子,那些砂石的顏色相當不可思議,像是種充滿灰塵的黑色木炭,裡頭有一些棕色。」
「卡樂丹的服裝我以俄國貴族羅曼諾夫王朝作為靈感;哈肯能人則是歌德風,黑暗與邪惡,主要是以黑色皮革做;而貝尼潔瑟睿德的主色調為黑色,用了許多相當華麗的面料與珠飾、面紗,大量的切割天鵝絨與絲綢。」
06. 背景音樂
.
電影背景樂是讓觀眾得以獲得沈浸觀影體驗的主要因素,為了拍攝沙丘,導演特地找來過去曾操刀《星際效應》、《敦刻爾克》知名作曲家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操刀,《Empire》報導中便提及,為了加入《沙丘》的團隊,Hans Zimmer 更拒絕老友諾蘭,推掉加入《天能》(Tenet)團隊的機會。「克里斯(諾蘭)明白我必須這麼做。」
「沙丘是我十幾歲最喜歡的書之一,我當然也喜歡 Denis Villeneuve。我從沒看過大衛林區的版本。」並表示從原作本身開始發想音樂的可能。
「我們(與導演)一致認為音樂需要有一種靈性⋯一種神聖的品質。它能昇華靈魂,具有聖樂才能達到的效果。」導演後來也補充,Hans Zimmer 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創造新的樂器,不斷定義、創造與尋找新的音樂,挑戰極限。
隨著電影上映,《沙丘》也計畫將發行三張電影原聲帶。有興趣的讀者可先到 YouTube 試聽目前已釋出的版本。
07. 所以,前面的版本到底發生什麼事?
.
1970 年,Alejandro Jodorowsky 與法國電影製片 Michel Seydoux 合作原本有計劃將沙丘改編為電影,可最終因為導演野心太大而拍不成。
野心究竟有多大?想找 Mick Jagger 當主演,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演出沙達姆四世皇帝,美國傳奇演員 Orson Welles 扮演哈肯能男爵,Pink Floyd 做背景音樂,還安排此片有 14 小時的片長,可執行難度過高(也嚇跑一堆製作人),原著作者 Frank Herbert 憶起:「它(指腳本)有電話簿這麼厚。」
即便最後電影沒拍成,但還是可以參考這部於 2013 年推出的腦洞大開紀錄片。
08. 大衛林區心中永遠的痛
.
《沙丘》改編電影之路可說十分曲折。1984 年,名導大衛林區嘗試表現不盡理想, 2000 年也有部品質不穩的科幻微影集(僅一季)誕生,可依然未獲好評。因此許多年後,讓許多影迷深怕期待越高、傷害越大。
當去年新版《沙丘》的消息公開後,《好萊塢報導者》曾向名導 David Lynch 詢問評論:「我對《沙丘》沒什麼好說的。」
「這個故事我已經講過無數次了,當年最終編輯的部分不是我負責的,所以最終成果不是我要的,這不是我想拍的電影。我非常喜歡電影裡其中某些部分。但對我來說,這是個徹徹底底的失敗。」
09. 所以,會有續集嗎?
.
據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向《Collider》所述,續集將會於 2022 年開拍(可尚未獲華納兄弟許可),在首部曲殺青的同時,他也已開始構思二部曲的呈現手法。「屆時觀眾看見的不會是續集,而是《沙丘》剩下的故事。」而為求故事有完整呈現,導演亦向 Den of the Geek 表示目標將預計將拍三部曲。
一如書中試圖探討的消費主義與殖民主義等議題,導演的改編電影也聚焦在這些議題上。「極端資本主義對自然資源的剝削,書中的反對勢力與宗教聯繫在一起——這是種危險與不穩定關係的融合,也是電影試圖想探討的東西。」
同時,導演也表示正籌劃一部關於貝尼潔瑟睿德組織的番外影集,計劃將於 HBO Max 串流影音平台放映。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