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波登 Anthony Bourdain:我只是想變得更開心
多數人會認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擁有完美的生活,但真的完美嗎?
一年約三分之二的時間,他穿梭世界各地,以美食與當地人、與觀眾交流,透過《波登不設限》(No Reservation)、《波登闖異地》(Parts Unknown)..等旅遊紀錄片,在沙漠中狂飆,在北非吃下羊睪丸,甚至生吞活剝整隻眼鏡蛇,透過自身對食物與異國文化的好奇心,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體驗生活難以觸及的未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他擁有一般人對於完美生活的想像 — 名廚、美食節目主持人、作家、冒險家等等,擁有各種頭銜的成功人士。然而,2018 年 6 月,波登選擇在法國一家酒店房間結束自己的人生。他對世界的貢獻,便是提供觀眾一種更人性化的角度——也就是食物——去認識這個世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弔念波登的離世時曾說:
「他教會我們人與人之間如何透過食物而彼此交流。」
01. 童年就懂吃
.
1956 年, Anthony Bourdain 出生於紐約,在紐澤西州的 Leona 小鎮長大,童年經常隨著父母到訪各處。
波登過去曾於訪談中分享,自己的雙親相當有冒險精神,父親 Pierre Bourdain 是唱片行的經理,母親 Gladys Bourdain 則是《紐約時報》的編輯。在食物選擇方面也十分前衛,而這種童年也對波登的人生觀產生深遠影響。
「我父親 Pierre Bourdain 晚上在唱片行(Sam Goody)工作,白天在一家印刷工廠工作,但我們仍買得起房子,還能去渡假。我們甚至還有一台車,這是現在這年代難以想像的。」
「Leonia(波登童年成長的小鎮)很安靜,離紐約很近,只有八分鐘車程,這塑造了我的抱負與希望,父母親會鼓勵我們嘗試新的事物。」
「所以我們會特地到紐約吃丹麥菜,定期去唐人街,當 1970 年印度菜、壽司變得熱門之前,我們在之前就已經吃過了。」
02. 毒癮
.
作為二戰後嬰兒潮的一員,1970 年代充斥著反戰思潮、嬉皮與毒品,波登也在此時染上了毒癮,他曾在接受《衛報》訪問說:「我當時很叛逆,也很痛苦,因為我年紀還不夠大,不能去舊金山、嗑藥和嬉皮小妞做愛,不能過那種生活,這讓我很生氣,我的朋友多半家裡很有錢或是來自破碎的家庭,所以他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對我們家的穩定感到不滿,所以我開始吸毒。」
「我想成為像(美國另類地下漫畫家)Robert Crumb 一樣,但我太懶惰,不自律,嗑藥成癮,無法專注做任何事情,當時的我是個可悲、有自毀傾向的笨蛋。」直到快 40 歲,波登才從毒品與酗酒中甦醒過來,「迷上毒品後,你這輩子除了戒掉它,可能也做不了其他的事了。」
「你犯過所有的錯誤,吸了夠多的毒品,然後當一個身材超好的模特兒站在你面前或是擁有全天下最好的跑車也沒辦法開心時,也就差不多是改變的時候了。」
03. 什麼話都敢說的第二人生
.
某年夏天,波登受到餐廳的洗碗工工作的啟發,他從大學輟學轉而進入美國烹飪學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立志成為一名廚師,1978 年畢業,正式踏上廚師路。
說到自己的經歷與廚藝,波登曾說自己不算是個廚師(Chef),頂多是個廚子(Cook)。
1999 年,在紐約市區的法國餐廳 Les Halles 擔任行政主廚期間,他曾寫了篇「Don’t Eat Before Reading This」,揭露美國餐飲產業的黑暗面,並主動投稿到《紐約客》,而這篇文章最後還真的出刊了。
「如果你是那種想到陌生人的手碰到你的食物就會害怕的人,你就不應該外食。一如作家、前廚師 Nicolas Freeling 在著作《The Kitchen》中寫到:『你造訪的餐廳越好,你的食物被戳、處理、品嚐的次數越多。』」
「『當米其林三星廚房的工作人員將你點的飾有乾櫻桃的海鮮放在盤器上時,大概已經被十幾隻流汗的手指碰過。』」
「最近有一則餐廳把客人不吃的麵包回收再利用的報導,有記者透過一家餐廳的隱藏式攝影師發現,被退回的麵包又被送回前台。對我來說,這不是什麼新聞。」
「多年來,麵包回收再利用一直是業界的公開秘密,也是相當標準的做法,與其擔心這個,不如擔心桌上剩下的奶油會被怎麼處理,很多餐廳都會回收做成荷蘭醬。」
這類帶有爭議而真實的揭露最終被集結成冊,也就是 2000 年的著作《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Kitchen Confidential: Adventures in the Culinary Underbelly)。
這本書揭露了吸毒酗酒以及高工時的廚房文化,沒日沒夜的工作有如一種好員工印章,也是種詛咒,而這本書也將 44 歲的波登推上螢光幕前,開啟第二人生。
「我們大多數生活和經營餐飲業的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功能失調的。我們選擇放棄朝九晚五的生活,放棄週五和週六晚上的休息,放棄和一個非廚師的人的正常關係。」
04. 用來紀念人生的刺青
.
在第一本書出版不久後,波登選擇在 44 歲時紋上類似部落的圖騰,也是人生中的第一個刺青,紀念人生的新開始。「我一直想要一個刺青,我的前妻非常反對,但在第一本書出版後,我對這個世界的感覺很好,所以為了獎勵自己我偷偷跑出去刺。」
而左上臂則刺了一條代表遠古時期的銜尾蛇,是 2011 年他與前妻 Ottavia 一同在佛羅里達南灘的印記,象徵著永恆的生命與死亡的循環。或是有一行古希臘文,表示:「I am certain of nothing.」
刺青越來越多,有的是一時衝動,或是一種旅行紀錄。波登說,這些刺青不管背後有沒有什麼深層的意義,重要性其實並不大,只單純是他想做的事情。
「我已經 61 歲了,刺青不會讓我更年輕或是更時髦,也不會更有意義或更有趣。」
「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一輛舊車,上頭一堆凹痕,沒有更新,輪子很快就要脫落了,再多一個凹痕也不要緊。我基本上只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05. 為何專業廚師都討厭早午餐?
.
作為一名專業廚師,波登過去曾多次提及自己有多討厭早餐(尤其是早午餐的概念),對他而言,早餐等於是失敗的同義詞。
「我的職業生涯沒什麼特別有聲望或是引人注目的,大部分我當廚師的時間裡,我都不能受僱於有名望的企業。唯一會雇用我的人,都會叫我做早午餐的輪班,因為大多數的廚師都有討厭做早午餐的理由。」
「當你每天要做 300 份煎蛋,把鬆餅從烤盤上刮下來,還有法式吐司跟煎餅,還要炸一堆薯條。當時為了賺錢我很絕望,還要用假名工作,因為我真的很讓人討厭。」
「雖然所有廚師都討厭做早午餐,但這真的很賺,人們愚蠢地願意花 22 美元買兩顆蛋跟培根,而他們可能花 7 美元甚至 3 美元就買得到了。如果你額外幫他們加了一些香草或是草莓切片,他們就會很開心 — 我對這整件事都很鄙視。」
06. 憂鬱的成功人士
.
2016 年,《未知之旅》團隊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過程中,波登覺得自己需要找一位心理醫生聊聊,醫生問道波登找他的用意,他回答:
「我想開心,我應該更開心一點。」
.
「我覺得自己就像鐘樓怪人中駝背的怪人,如果他睡在酒店套房的高密的床單上,他就是我。我是個怪胎,我很孤單。」
.
根據《紐時》的訃聞中,同為名廚的好友、餐廳老闆 Eric Ripert 過去曾上過多次波登的節目,在他去世時也在他的身邊。波登的母親始終不了解自己的兒子為何選擇離開這世界,「因為他的成功遠遠超出他的想像,而得到的金錢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
波登擁有金錢與名聲,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每個人想要的,大家內心早已有個現實前提,那就是物質生活優於尊嚴與內心世界的充實。致使當物質生活被滿足後,人就應該感到知足。可真是如此嗎?波登曾在第一本著作中揭露過:「如果在一個社會中,獲得尊重與善待他人只是極少數人的特權,那麼想要出人頭地的慾望就會更加強烈。」
「就沈迷於名人的現代世界而言,與其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太過膚淺,倒不如說是太過殘酷。」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07. 波登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上個月,安東尼波登的紀錄片《Roadrunner》於今年 7/16 正式上映,根據 Variety 資訊,當初上映僅短短兩天,便在全美 925 家獨立影片寫下 190 萬美元的票房佳績。
.
導演 Morgan Neville 透過波登過去節目的檔案鏡頭與身旁親朋好友的採訪,審視他成為全球飲食文化名人的過程,這種身份對他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同時揭露可能導致他最終選擇輕生的主因。導演向《紐時》說:「事實是,他的生活充斥著許多黑暗面,我覺得我需要弄清楚如何調節波登這不同的面相。」
「當人們聽見他的死訊時,最強烈的想法是:
『像波登這樣的人到底為什麼會自殺?因為他的生活太精彩了。』」
有趣的是,觀眾印象中的波登,或許是善與他人社交,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樣貌,可紀錄片中也呈現了他的另一面。
NPR 寫道,波登過去長期合作的製片人與合作夥伴 Lydia Tenaglia 與丈夫 Chris Collins 向鏡頭坦承,當他們首次一起主持旅遊節目時,波登當主持人完全是大災難。
「他害羞、內向、困惑、緊張,他不肯說話。」她說道,「但後來這人的開關被打開了,似乎完全停不下來。」
Lydia 說道,因為當時波登對外面世界的瞭解都是借來的,透過書籍、電影、漫畫、歌詞等等,波登一直夢想看見一個更大的世界,他以為他永遠沒有機會看到。Lydia 便決定,比起一般套路的烹飪、旅遊節目,Lydia 決定讓波登真正到世界走一回,也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波登不設限》(No Reservations)。
外界對於此紀錄片仍以正評居多,多半讚賞導演透過此方式回顧波登的一生,除了用 AI 在電影中模擬波登聲音這一點。
導演向《IndieWire》說:「我收到幾封電子郵件,其中一封寫波登會為這部紀錄片感到驕傲」他說道,「另一封則寫道:『波登會不甘願地愛上這部電影。』」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08. 波登的箴言
.
「我試著去講述最好、最有趣、我和工作人員覺得有價值的故事。」
「我們不斷挑戰自我。如果你開始知道人們想要什麼,你就開始不斷重複照本宣科,正中紅心,我們非常非常努力不要那樣做。」
「我寧願以大膽的方式失敗,也不願給他人想要的東西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