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我是遺物整理師》沒演出來的現實,專訪台灣送行者 — 許伊妃

首先我們必須說,這不是像 2008 年《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般探討殯葬業,更多的是,像 2008 年日劇《法醫女王》般的去探討死者的生前,尤其當《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在 Netflix 造成極大迴響之後。

如何在人們生後更能讓親友好好的走下去成了這部戲的重點,我們訪問了「和光里」創辦人許伊妃,這是一個年僅 27 歲,經歷殯葬業 10 多年的女孩走向正向光明的體會分享,尤其在這疫情的低潮期,她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愛。


 

HEAVEN RAVEN(以下稱 HR):
感謝你接受我們的訪問,

可以請你介紹現在的工作嗎?
.

「我會說我們是『終活』的產業,在日文的解釋是:替自己生後的一切做規劃,簡稱:終點活動。我們是為人們做終活的規劃和告別的設計,你人生的結尾由自己畫上,而不是由他人決定。」

「直白一點來說,我會說是告別設計公司,而我是告別設計師。」

許伊妃,16 歲投入殯葬業,之後又赴日學習納棺禮儀,成了台灣第一位獲得日本官方認證的送行者。2020 年,因想改變傳統殯葬業創辦了「Hekali 和光里」,讓人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最後一程。


 

HR:若想要投入相關工作,
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

「需要有一顆很大的心臟,但不是因為要去面對死者。」

大家覺得處理遺體就要膽子很大,
其實不是,
是因為要面對比鬼還恐怖的『人』。

「我覺得人性會在(人死去)這一刻有超大的噴發,可能你一輩子都沒看過的事,竟會在人兩腳一蹬的時候發生,所以那個心臟大顆是指你會從此看到生活的現實,跟人性可怕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覺得就是要在工作後,如何重新調整你面對生活的態度。你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因為會在工作場合裡看到太多太多的意想不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和光里許伊妃.(@__hsu1fei__)分享的貼文


 

HR:《我是遺物整理師》中
是否有情節讓你特別有感觸?
.

「第一集其實就蠻有感,我曾處理過一個案子,狀態跟第一集的工廠實習生類似。事主是因吸入過多有毒氣體而離世的一位油漆工,他最後留下來的遺物僅是沾滿油漆的鞋子和衣物。」

「那時我才驚覺,原來我們生活的建築物其實背後都是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所建造的,因此我更珍惜生活中所有事物。因為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背後都隱藏著你無法想像的代價。」


 

HR:是否這也像是一種當前社會的反射?
.

「社會上有太多跟劇裡一樣的人,為求生存做著不受重視的工作,為工作走掉的絕不只一位兩位,可是被重視的是少之又少。劇裡雖然是小案件,可它反映的是整個社會。」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HR:這份工作帶給你的啟發與感動?
.

「正如我上面所說的要有心態調整和自我哲學。而我自己的調整方式是,去打開『禮物』,去感受這條生命希望我收到什麼。我相信我是最受惠的人,家屬用他生命最痛的一段故事,教會我們如何珍惜。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我覺得最感動的就是有人跟你說一句:『辛苦了,還好有你。』」

「傳統殯葬業的習俗就是不要回頭(甚至不說再見,出殯完也不會送家屬回來),但有家屬打破習俗,大晚上開車回來只為了跟我說句謝謝。對我來說,真的一字一句都是禮物。」

我相信,
每個逝去都會留下禮物。

「《遺》劇演得很唯美,畢竟不可能用一個箱子交代掉這個人一生的故事,因為我們人有太多的牽扯,所以劇中只用一個黃色的盒子撿了整理師想要表達的故事….

每個人看到禮物都不一樣,
重點是你能夠從這個人的生命裡學到多少。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HR:你怎麼去看待在生命事業工作上的義務和責任?
.

「我都用四個字回答就是『視喪如親』。」

「試著去想像,如果今天發生事情或者是眼前躺著的是你的家人,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他?你希望人家怎麼解讀你家人的人生?『視喪如親』可以貫穿我這十幾年的堅持,我把每一段故事都當成自己的。」

「《遺》裡頭還有一點跟現實不同的是:不能將黃色盒子轉交給非委託人,『擅自轉交』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很有風險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死觀念不太一樣,有的人不想要再接收後續的事情,希望大家不要太入戲去過度干涉,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畢竟你的想要不見得是別人的需要。」

分寸拿捏很重要。


 

HR:你對《我是遺物整理師》的感想是?
.

《遺》劇做了最棒卻也最壞的示範:
整理師撿的東西都是他想給家屬看的。

「其實主角爸爸傳達給主角的整理方式就是『愛』。」

「這些給家屬看的物品不會造成傷害,只從事主的房子裡找他留下來的愛和溫度,這是有助於安撫他的家人的,所以他們只撿了一個黃色盒子的量,其他東西就讓時間封存吧。」

他選擇放入這個盒子,
交給家人留下來的東西,
都是跟愛有關係的。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有句話我跟我的讀者,還有我演講時常說:『我們不用去管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屬於家屬的,我們只需要去吸收、瞭解,感受事情帶給我們的正向就好了。

我們(送行者)在做的工作其實是安頓死者、安撫生者,做到生死兩相安…..當失去一位家人時,家屬就展開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怎麼填補(死者)這個空缺?我覺得就是留下愛,那愛在哪裡?就在那個黃色盒子裡面,所以我們工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我給《遺》這部片很高的分數,但也擔心觀眾有盲從的可能,因為劇中並沒有對這盒子下更多的註解,所以看不懂的人還是會看不懂….。我看過很多影評,如果單專注在這個職業的話就完全錯了,因為劇中只是用一個職業、一個人,用『遺物』來簡化『生命會留下禮物』這概念,劇本雖相對簡單的,卻也受到侷限,所以這成了我們第一線人員會看到的 Bug,簡而言之:就是現實不像劇中表達得這麼美好。」


 

HR:台灣有「遺物整理師」嗎?
.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台灣應該叫『遺物清潔』,就是一些刑事案件(收證物)或是較長時間才被發現的,就會請禮儀公司有配合的廠商來,現在應該叫『特殊清潔』或『遺物處置』。但在日本就叫做『遺品整理』,日本是真的有這個職業,而且很多,他們還能把整理項目做成 demo。」

.

「單就『遺物整理師』,台灣我目前沒有遇到,因為會接觸到遺物的都是警察或像我們第一線的人員。

「遺物在台灣大多還是家屬自己整理,很少會讓外人幫你整理遺物,因為亞洲人若無法接受事實的話,房間連動都不會動。」


 

HR:你以後會想辦告別式嗎?
.

「我常跟人家說我以後絕對不辦傳統台灣告別式,我都說現在的告別式都只是來讓人家來看他怎麼死的。和光里在做的並不算殯葬,因為真正的告別應該讓別人知道當事人的一生怎麼活過的。

「我們的黃色盒子(記憶保存)是當事人在生前已準備好的,因為它最後的所屬是他的家屬,我們希望家屬感受到『希望、愛跟關懷』,知道亡者生前是怎麼活的….。」


 

HR:可以簡單介紹「和光里」嗎?
.

「我們現在在做的很像是遺物整理師的進階版,我們負責整理家屬的心。」

就像親手替你愛的人
做一個傷慟創口貼,

在失去你的同時,
還有一絲你給的希望。

「透過生命教育,如果每個人每年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週期,可能一年做一次死亡提醒(體驗),有機會讓他們留下遺書還有想跟家人說的話。畢竟沒有人比你更清楚,當你走的時候,你的家人會需要什麼幫助….。」

「最好的送行就是生死兩相安。誰說告別式一定要又哭又跪又鬧?其實喪禮有很多心理層面價值,沒有應該被規矩的喪禮或告別方式,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 


Special Thanks/ 許伊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