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專訪吳念真:我能有今天,都是人生中的意外

提及吳念真,除了「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之外,大眾可能亦會對他的正業感到好奇,因為他似乎什麼都做過。跨足電影、戲劇、舞台劇、小說,拿過四金(除了金鐘、金馬、金曲,也包含文化出版金鼎獎),大學自會計系畢業,但從未走上社會期待的路,卻給了他務實,懂得成本分配的個性;而會開始拍廣告,也是因緣際會下爲朋友兩肋插刀,卻也使自己莫名開啟廣告生涯。

看在他人眼裡或是定性不足,但這不就本世代斜槓青年的最佳寫照?「過去我是無欲則剛,今日已變成盡其在我。但每人對人生都有自己的定義。」

我覺得人生苦短,什麼都想試試。

本次,我們有幸在一個午後與吳念真坐下對談,年屆 68 歲的他,專訪時侃侃而談的眾多故事,串接起一部台灣近代史,工人階級出身的他,來到人生此刻已別無所求,僅希望替年輕世代發聲。「未來是年輕人的,如果我還能出點力,那就幫吧。

 

論教養
.

在專訪前夕,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宣布成家立業,面對這項喜訊,外界均會期待他進入人生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感觸,而對吳念真來說,這僅是人生必經之過程。他自認是不負責任的父親,從孩子還小,便將他看作獨立個體,世俗父母親所在乎的學業表象他一概不理,他更在乎的是身為人的本質。「比較在乎他的交友狀況,他是否善良。過去很多時候,我的兒子是下了決定後才告訴我們,像是選擇大學科系,我當時只跟他說,如果唸了跟你想像中不同,可以及早轉系。」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比較像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朋友。從沒打罵過他,若他想做某件事,我會叫他用自己理由說服我,因為我想知道他的想法,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我不會期待他成為什麼偉大的人,因為我們自己就不是。

我們也了解,自己能夠有今天,多半是人生中的意外。」

「他若能把自己生活過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最重要的是敬業,選擇什麼行業,不能鬼混,這樣就夠了。」

 

論年輕人困境
.

由吳念真製作的綠光劇團舞台劇《人間條件》過去透過各種角度,細細刻畫市井小民的日常,而在第六部曲《未來的主人翁》中,描寫當下年輕世代的困境,在薪水漲停板,各式民生物資飛漲的時代,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

 

「戲裡有句對白:『我爸沒你爸那麼厲害。』我們這年代的年輕人,都從很貧窮的環境中長大的,但當我們這代人長大後,卻很常說自己的小孩很好命。但想想看,昔日的年輕人,今天都快 70 歲了。」

「每個時代有不同憂喜。現在的小孩或許衣食無缺,但並沒有比較好命;我們那個年代台灣正經濟起飛,雖苦,但機會多。有機會靠唸書翻轉階級,或是當學徒後出師開店、開工廠,當大老闆。但今天,這一切都不太可能。

吳念真提及,目前身邊的工作人員均是年輕人,從與他們聊天的過程中,自然可知道今日年輕世代在生活上所遭遇的困難。「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下一代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今天年輕人遭遇許多困難,同時他們也看不起上一輩的人,一生經歷的挫折相對少,過得很驕傲。」

然而,每個時代均有自己的困境與憂喜。面對徬徨不明的未來,我們所擁有的,應是決定自身欲抵達未來的勇氣。確定方向後,就不再回頭。而如何消弭世代之間的隔閡,憑藉的便是同理心。

「以前,我只寫我們這年代的故事,現在我想用我的眼睛去看年輕一代遭遇的問題,看世代間是否可能彼此理解。

 

論失敗
.

過去作品中,吳念真筆下的人物有故事、有挫敗,個性鮮明立體,當我們看見舞台上的角色,會立即投射在生活周遭為自己生活努力的小人物,與一般主流媒體強調的成功案例大有不同。對他來說,大眾容易受到媒體洗腦,認為成功一蹴可及,卻忘了成功往往僅有一次,別無二例。人生有困境、有失敗,才真實。

「很多人解決事情的方法好像很簡單,因為那都是成功的案例,我希望你看失敗的例子。因為成功的例子不可能複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跟低潮,像我也天天困境,沒靈感就是一種困境,事情做不順就是低潮。沒有人喜歡低潮,但你就是要學習跟它相處。唯有與低潮共處,你才找得到出路。

「未來世界有太多不確定性,所有的人都在困境中摸索前進。該往哪走,沒人知道,唯有自己決定一個方向,直直往前走。」

 

論創作
.

過去吳念真因懇切的口吻與直入人心的字句而獲獎無數,不僅是自身於廣告中的呈現,或是劇本故事中的人物刻畫,均映照了他如何去看待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透過各種創作形式,再投射回舞台上,讓觀眾自行體會。

「其實我拿過四金,加一個出版的金鼎獎,但誰在意?領獎上台光榮三十秒,只是霎那有道光打在你頭上讓大家看一眼。隔天還是要繼續工作。你沒把東西寫好,大家還是會忘了你。真正的創作者不會在乎獎項,最後還是看實力。」

吳念真感嘆,在這個話題與流量掛帥的時代,今日受大眾特別喜愛關注的人物,往往曇花一現,即便瞬間熱度極高,卻亦因內容深度不足,而受時代的洪流沖退,「但你若有持續創作,原則上可以活很久。」至於創作該如何引發共鳴,憑藉的便是自身的生命經驗。

「我的創作過程是,會先想觀眾能接受到什麼樣的程度。如果劇情能讓演員排練時就哭到不行,對我來說那就是成功的,代表他們能夠很自然地被情境跟對白引導,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是靠生命經驗。」

「要增加生命經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讀別人的書,二是聽別人的故事。但現代人都不想做。

「你若到餐廳去,可以觀察一下附近的人,基本上都在滑手機。久而久之,他們只相信眼前的小螢幕所提供的世界,對現實世界的一切興致缺缺。現在大家已經不太坐下,好好地去講一件事。下次出門,試著放下你的手機,跟不同人交流,每人生命經驗因不同行業而有各種變化,其實都像一部近代史。」

 

論土地
.

當許多產業今日都強調在地化,作為本土代表的吳念真表示樂觀其成。

「在地化才有它的特色,你不可能身在台灣講其他人的故事,因為也講得不像。」

 

由吳念真導演的人文紀實節目《真世代》同樣自社會中的小人物出發,他們是實實在在生活在你我周遭的人。節目走遍台灣 50 處鄉鎮,忠實呈現庶民文化本色。對他來說,這些為了生活努力奉獻的人們,才是台灣最美的景緻。

「我們有一集在談台灣的送葬女子樂隊,平時大眾可能只看到他們在喪禮上穿短裙吹樂器,但那其實也是一個行業,尤其是鄉下沒太多工作機會,但他們可能很早就生了小孩,需要養家。從她們身上,我看見為母則強、認真生活的態度。」

 

「唯有在地,才是特色。我們才有機會被看到,你也會了解,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一體兩面,唯有從各種角度深入,你才能看到全貌。」

「如果每個人詮釋一件事的角度都長得一樣,那還有什麼意思?」


Special Thanks/ 吳念真 team
Photography/ Aru Chou

Interview/ HEAVEN R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