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時尚記者在做什麼?是不是不用讀書就能當?
相信所有媒體從業者,都很厭惡「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畢竟將整個媒體導向白痴化、娛樂化的,不就是閱聽眾本身?這道理同樣浮濫於時尚媒體,看明星穿搭比較有趣,還是統計你穿的衣服消耗多少碳足跡有趣?
此篇以中央聖馬丁刊物《1 Granary》與《紐約時報》時尚記者 Elizabeth Paton 訪問,剖析時尚記者的工作內容,常被紐時讀者批評「時尚記者懂什麼?」的她,鑽研的內容究竟和一般人所認知的時尚報導有何區別?以及,時尚記者是不是真的不用讀書就能當?最後,多數買精品的貴婦壓根不讀時尚報導,真正精通時尚的人卻又少之又少,那麼,深度報導到底能寫給誰看?
1. 時尚記者,究竟工作內容為何?
.
Elizabeth Paton 透露,其撰寫的內容主要分為四類:首先是突發新聞,如某個品牌 CEO 新上任或離職,這類文章必須搶快;再來是分析型的文章;第三類則是時裝周的報導;最後則是深度調查。「時裝周主宰了我一整年的行程,但也因為時裝周的資訊龐大,所以必須更謹慎處理,這也代表每年 10 到 12 月(時裝周過後),內容豐富的長文是很有價值的,這也就是最後一類的內容:深度調查。」
至於時尚界的突發新聞,每當輾轉到台灣時,其實早已是第二、甚至第三手消息了,這和地緣與媒體資源等眾多因素相關,而身在最前線的紐時記者,通常如何處理突發新聞?「我過去曾和 2 位很資深的新聞獵手工作,他們大清早就開始工作,早餐只啃薯片,已做這行 25 年了,他們希望每則突發我能在 20 分鐘內生出 500 字的稿,這聽起來很瘋狂,但當你腎上腺素狂飆時,就會習慣了。」Elizabeth Paton 說道。
2. 英國、美國媒體環境差異
.
Elizabeth Paton 現職紐時,也曾待過周日泰晤士報、英國金融時報,從熟悉的英國傳統媒體轉換至紐約時報。她觀察到,英國媒體大多很有個性,有時幽默、有時諷刺,只要一看文字就能感受到作家或記者本身的立場;可如今在紐時,她必須完全捨棄「個人意見」,「保持絕對中立、客觀」,只靠數據、證據說話。因此,Elizabeth 擅長剖析爭議性題材,輔以正、反雙方資料佐證,幫助讀者在閱讀報導的過程獨立思考。
「或許有許多人不會同意,但紐時的報導代表著絕對的中立。」
「你們閱讀的並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我將蒐集來的資訊據實以報。在假新聞充斥的世代,這絕對很重要。」
3. 時尚記者,究竟需不需要讀相關科系?
.
「接受正式的新聞培訓肯定有優勢,但唯有在工作中學習外,才能讓你為真正的新聞編輯室做好準備。」
Elizabeth Paton 分析,同行中有約一半的人就讀新聞、媒體相關科系,而另一半則無,而她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她從未感覺到比別人不足之處,你所走過的路,終將為你帶來不同的優勢。例如,她一開始在金融時報負責撰寫財報、房地產、油價等商業新聞,看似和時尚產業毫無相關,但她認為涉略各種領域都能有所收穫,重點不在產業別,重點在於作為一名記者累績的「專業能力」。
「工作經驗是如此的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支持像 Press Pad 這樣的企劃,提供實習崗位和居住空間給那些負擔不起倫敦開銷的年輕人。經驗會讓你想清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你是新聞記者,還是專題記者?你是否想成為專欄作家、評論員,以幫助形塑他人想法?漸漸地,在現在的新聞編輯室裡,還需要社群編輯、製作人、首頁編輯……」
「比起學歷,唯有工作經歷能夠讓你了解,什麼是你想做的或不想做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4. 紐時的徵人啟示,為何指名不收有時尚經驗的應徵者?
.
普遍業界人士都認為在時尚圈打滾越久,資歷越深、經歷越多越好,可為何紐時偏不收這種人?
紐時時尚版的職缺招募上頭標示:「我們不接受任何曾在時尚產業工作過的人,包括曾任任何品牌顧問、曾替品牌打廣告(包括 influencer)或任何與品牌有關的履歷,都將一律被丟棄。」這應徵條件一出,造成年輕一代的極大反彈,畢竟為品牌撰寫廣告常是年輕時尚記者賺錢的方式。
對此,Elizabeth Paton 解釋道:「保持中立」是紐時報導的一大指標,「人們很難寫出『獨立』的文章,尤其這業界,極少數工作能讓人做到這點。」也就是說,如果身為記者還要受品牌端影響,還要受各家公關人情所託,那請你開個廣告刊登網站就好了,不用費心經營什麼時尚媒體。
.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品牌與時尚媒體唇齒相依的關係,過去知名秀評 Angelo Flaccavento 便曾在訪問中揭露,當品牌花錢招待編輯出國看秀,你還敢寫負評,恐怕未來日子不好過。連 Bof 也是 LVMH 旗下的投資,唯有紐時、金融時報此等規模的媒體,時尚只是該媒體的一部份,無須看品牌臉色也能真正做到獨立、權威。
5. 為何時尚應被視為「硬性新聞」?
.
Elizabeth Paton 坦言,經常受到外界的質疑:「她只是一個時尚編輯,懂什麼?」這應也是很多台灣人想對時尚編輯說的真心話,每天寫明星穿了什麼、品牌出了什麼、模特兒化妝教程,不是說這些新聞不重要,而是,寫這些需要什麼專業知識?抑或是那句「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Elizabeth Paton 回應:「若是有核心論點的回應,我會虛心接受並好好斥責自己一番,畢竟大家看待紐時的標準總是很高。但是像這樣(毫無建設性)的批評,我一點也不在乎。」
https://www.instagram.com/p/B9OeZCegfOY/
她強調:「我對這份工作感到自信,因為我有能力報導傳統時尚故事並打破常規。時尚應被視為硬新聞(hard news)的題材,它是重新審視種族、氣候變遷、科技、性別或任何每天佔據頭條新聞主題的棱鏡。」多年來,Elizabeth Paton 的撰文題材包括龐大產業下的汙染、種族多元發展、生產鏈、永續等議題。
此外,讀者的視野、需求也不同了,過去只讀淺白資訊的讀者,開始想知道衣服是在哪裡製作的、設計師們想傳達什麼樣的故事。
Elizabeth 表示:「當讀者越是投入產業背後的故事,也越是督促我,身為時尚記者應該要做得更多。」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6. 沒有人願意看的深度報導,還需要寫嗎?
.
紐時 Style 版有兩大特定的受眾:一、有時尚專業知識者;二、完全的時尚門外漢 —— 每天經過 Burberry 門市卻不認識 Riccardo Tisci,可能買了馬鞍包卻不知道 Dior 是由女性創意總監掌舵的讀者。
時尚媒體閱聽眾就是有著這樣的斷層,卻又無形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這也是 Elizabeth 試著從不同面向闡述時尚的原因之一,觸及更多元的族群,打破被加諸於時尚的刻版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