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與 Rick Owens 對談:死後,希望人們忘記我的一切
第 14 期《System》雜誌中,封面故事極難得收錄山本耀司與 Rick Owens 的對談。
兩位同屬時裝界的先鋒人士,卻談了許多關於設計以外的,關於「人」的話題,包括對母親的情感、家庭生活以及山本耀司過去和川久保玲的故事,一切從未揭露的秘密,由山本耀司親口娓娓道來,「讓我告訴你我從沒說過的事…..」
01. 「我的人生始於母親……」
.
「從我還是個嬰兒時,我父親就過世了(因從軍死於二次世界大戰)。」
「我的母親下定決心不改嫁,決定要努力工作獨自扶養我長大,她是個裁縫師,只是幫街坊鄰居縫衣服的那種。」
「當我在準備大學入學考和準備就業時,都深感不公,因為我就是個只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人,我們很窮。不悲慘,就只是窮。」
耀司雖家境不好,但仍憑自己的努力,從日本頂尖學府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畢業,他說道:「畢業後,我問母親:『媽,我能不能幫你做裁縫工作?』她因這番話,拒絕跟我說話兩個禮拜,因為過去她已爲我的學業砸很多錢,她對於我想從事裁縫的事震驚不已。」
「最後,她放棄堅持,並告訴我:『耀司,如果你真的想幫我,那就去服裝學院學習,至少,你必須學習如何剪裁,真正地學習。』於是,我真的開始學習。」
比起正統的「設計師」,山本耀司與 Rick Owens 接觸時尚初期有個獨特的共同點— 從打版師、裁縫開始做起,沒有多高尚的藝術靈感或設計草圖,而是直接接觸布料,從技藝面下手。最初,Rick Owens 是仿製服裝的打版師,耀司則是裁縫師母親的助手。
02. 因為母親,「女人比男人更加強大」
.
Rick Owens 問道,是否母親的決定影響了耀司此生對女人的想法?
耀司回答:
「是的,我的人生由我母親所開啟。我一直有個感想,女人比男人更加強大。」
Rick:「我完全同意,他們必須如此。」
談到今年已 103 歲,卻在日本獨居的母親,耀司坦言:「我很害怕我母親過世,如果我失去了她,我無法想像那股情緒將有多深、多強烈,我只希望她能活著……直到永遠。」
03. 死後,「希望人們忘記關於我一切。」
.
「我不喜歡被稱作為偉人;我只是個凡人。」當 Rick Owens 和他聊到,是否曾擔心過死後將以何種形象被後世記得?耀司只說:「讓一切被遺忘吧。」(Just forget everything.)他坦言從沒收藏過去的 archives,對過去的事物也不感興趣,此外,更絕不讓任何人接手自己的品牌。
「我只是個能做洋裝,能做服裝的人而已,我剛好會剪裁,就這樣,我是個手工匠人。」
04. 「人們以為 Yohji 很孤獨,這是天大的謊言」
.
Rick Owens 很好奇這位大師多年來究竟投注多少時間在工作上?「幾乎每天,全年無休。」耀司這麼回答。
Rick:「但你很了解如何保護個人私生活和你個人的休閒、健康吧?」
Yohji:「我是保護個人隱私的天才,我有一隻狗,我總是和牠一起行動,我自己開車,幾乎一天 24 小時都和這隻狗在一起,所以人們會認為 Yohji 很寂寞,他只和一隻狗一起生活,但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事實上,現居東京的他,和孩子與妻子同住。他共有兩段婚姻,三個孩子,第一段婚姻,育有一子一女(兄妹),女兒便是追隨父親腳步的服裝設計師 Limi Feu(46 歲),兒子則非名人;第二段婚姻,多了一子,現年 20 歲,甫從巴黎知名私校 Lycee International 畢業,居住於巴黎。
至於為何 20 年前突然又多了個兒子呢?
耀司興致勃勃地告訴 Rick Owens 這段不為人知的事:「讓我跟你講個很有趣的故事,我最首席的女裝打版師,是非常非常有經驗的人,我稱她為我的『左右手』。我們已共事 40 多年了,約 20 年前時,她 43、44 歲時,她突然打電話叫我到 fiiting room,就只有我跟她,她告訴我:『耀司先生,我想要生個孩子。』『誰的?』『當然是你的孩子啊。』我回答:『什麼?』」
「當時我已經 52 歲左右了,我還能做那件事嗎?於是我到非常有名的慶應大學醫院,確認我自己是否還有那個能力,你知道的,生孩子的能力。結果答案很有趣,醫生告訴我,『你依然還有(生殖的)能力,但你必須要移動地非常緩慢。』」
「後來我達成了這挑戰,她打來告訴我:『你做到了!』於是就有了我最小的這個兒子。」
耀司似乎對於這件老來得子的事非常驕傲呢。
05. 與川久保玲的戀情
.
耀司和川久保玲自 1972 年左右相戀,成為日本業界眾所週知的情侶,被問到耀司 1981 年赴巴黎發展的動機時,他提到了從沒提過的一段往事:
Yohji:「讓我來告訴你真相。當時我和川久保玲在一起大概 8 年了,我們同居,並成立成衣公司,是和我們現在的品牌完全不同的公司,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 5、6 年,我們在日本已有足夠的店面,於是我問玲:『玲,為何我們不去巴黎開間新店?』她回我:『不不不,我的公司已經夠忙了,我沒有餘力再到巴黎開店,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告訴她:『OK,玲,那我自己先去,抱歉了。』」
「因此我來到巴黎,在一條非常窄的街,叫希恩街(Rue de Cygne),開了一間非常非常小的店。在開幕展示會上,有個不確定是買手還記者的人過來告訴我,『Hey Yohji,玲正在巴黎一間飯店辦秀。』但玲並沒有跟我說。」
Rick:「等等,你不知道玲也在巴黎?當你突然聽到消息時,她就已經在辦秀了?」
Yohji:「對,我嚇到了。」
Rick:「你生氣嗎?」
Yohji:「有點。」
Rick:「你們後來還在一起嗎?」
Yohji:「那是第一次,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分開比較好。(分開後)我沒怎麼哭,因為我了解,我能了解她的感受。」
06. 關於商業:成衣線 Y’s
.
「我不太喜歡回顧過去,我總是在思考未來的事。我只害怕我對新的事物、自己新的情緒感到盲目。」
耀司談到自己非常滿意的系列,「我對我做婚紗那場秀(1999 春夏)印象很深,那在媒體上大獲成功,我還因此被邀請到紐約作為年度設計師,但在商業面,非常失敗,我的意思是,誰會買那些婚紗禮服啊?」
Rick:「你是否曾思考:『這些是我真正想做的,而那些則是人們會想買的,然後你再從中取得平衡?』」
「會,這也是為什麼我創立了成衣線。當時我還在幫我媽的忙(當裁縫助手),我漸漸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要做這些事?每天跪在女人面前,針她的裙擺…..我開始覺得,我想為女人打造男人的服裝。那是我第一次決定真正開一間公司(Y’s 於 1972 年成立),為女人做男士的服裝,剛開始,一切都非常瘋狂、非常新穎,但起初的 4-5 季,完全沒有買手想買,到第 6 季,我的公司快被榨乾了…」
「我還記得我媽告訴我,『Yohji,我們的人生是從零開始,甚至可能從負開始,所以我們能重新回到零,沒關係。』這可能是她對我說過最好的話了,我不再在意公司的失誤或出錯的時刻,這番話幫助我很多,直到現在也是,每次我做錯什麼時,都是這些話支持著我繼續向前走。」
07. 關於運動線:Y-3
.
談到和 adidas 合作的品牌 Y-3,耀司解釋:「當時我感覺到時尚,也就是我正在做的事,似乎離真正的『街頭』太遙遠了。」
「你會看到一早上班族穿著球鞋跑進辦公室,抵達後再把球鞋換掉,於是我打給 Nike:『我對製造球鞋很有興趣,你們公司有意願和設計師合作嗎?』他們很親切地回覆:『不好意思山本先生,但我們只和非時尚設計師合作,謝謝你。』因此我打給 adidas,他們說:『你想跟我們一起做點什麼對嗎?』我說,是的。這是 16 年前的事。」
「過去我認為我已離街頭太遙遠,而 Y-3 改變了一切,有時,球鞋設計真的很醜,但我就是渴望那股街頭的氛圍。」
Rick Owens 接著說道:「我看到現在 Balenciaga 的球鞋也真的醜到翻了,它們實在太醜,醜到很神奇的地步,連我都想要擁有它們。」
08. 「人們因為誤解,而買我的衣服。」
.
Rick Owens 問道,作為設計師,耀司是否感受到他透過設計和人們產生的對話?
耀司回答:「我總是這麼說,誤解也是一種了解。而人們對我的設計是一連串的誤解,我從不認為我做的哪裡好。」
「人們因為誤解,而購買。」
Rick:「你是希望大眾理解你,而非一味購買嗎?」
Yohji:「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沒有曾被人理解的記憶。」
Rick:「你想被理解嗎?」
Yohji:「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
Rick:「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渴望被瞭解的。」
Yohji:「我個人不在乎。」
Rick:「若你不希望別人理解你,你不會這麼謹慎地表達自己,而你總是小心翼翼地表達你自己。」
Yohji:「你說的沒錯。」
Rick:「一定曾有過你感受到人們與你的設計連結、了解你的時刻,你試著傳達些什麼,人們接收到了,這是個完美的結合。要是沒有這樣的瞬間,你一定會失去創作的動力吧?」
Yohji:
「在我心中,一旦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足,我將會失去創作的動力。」
(這和川久保玲曾說過的一句話很類似:「不滿,是我前進的動力。」)
09. 「黑訴說著:我不打擾你,你也別煩我。」
.
黑色是山本耀司設計的招牌用色,對此,他解釋:「我一直以來對女體上服裝的剪裁以及輪廓,很感興趣。」
「女性的身體像沙漠,非常美麗,而我只在意布料於人體上的型態,因此我不用顏色,白或黑就夠。所以,最終,我完全忘記思考顏色了,就是這樣。」
Rick:「我認為當今的世界充斥著紊亂,因此在這紊亂中,我只喜歡看到單純黑色的事物。Yohji,當你決定使用這顏色時,你運用地相當極致。」
Yohji:「一旦我使用顏色,我選擇能與黑色抗衡的顏色,非常強大的顏色,否則,用其他顏色只會被比下去,黑色就是這麼強大。」
10. 「No Future」
.
最後被問及夾克上「No Future」字樣時,耀司解釋,「我將一直保持龐克,這龐克標語被寫在我的外套上,在我這年紀的人,比年輕人擁有更多未來。」
資料來源:System Magazine No.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