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PEOPLE

專訪中國版《MiLk》編輯經理:「很多新來的只是把時尚媒體當網紅跳板,這點我是覺得蠻遺憾的。」

沒什麼,這就是十年編輯的經驗,歷經兩岸三地,如今是中國版《MiLk》的編輯經理(我們知道你會問這個 title 是做什麼的,所以也幫你們問了),他叫 Noah LLC(LLC 是名字羅馬拼音的縮寫)。

我們常說時尚編輯不好當,但其實也沒有到很難當,這裡不講古不講道,說得是一個編輯的滋味。若說 Jim Moore 告訴我們當年他藉著 GQ 告訴你何謂型男的態度,那 Noah LLC 這篇則告訴你一個平凡年輕人的「生活」是如何?它無需光鮮亮麗,也無需令人稱羨,即使一天絕大多數的精力都投入在電玩遊戲也無妨,你「有料」比一切淺嚐的人都來的強,如今身為一個時尚編輯,求的是什麼?

 

您好,十分感謝您撥冗接受採訪。可否麻煩您跟大家介紹一下自己,一開始是如何觸潮流文化?又在什麼契機下從事媒體產業呢?
.

我是 Noah LLC,說實話,到 18 歲以前本對潮流一點興趣都沒有,在中學時朋友們都在追 UNDERCOVER、BAPE、用 HARE 來假裝 DIOR HOMME 的時候,我每天都穿著 BAND TEE、緊身牛仔褲和 DR.MARTENS…

我的就業路經有點奇怪,說下去也沒多少人想知道我就簡單解說(笑),反正是:

讀平面設計 > 轉系讀攝影 > 就職廣告攝影助理 > 夜校半工讀時裝設計。本來的目標其實是時裝攝影師,然後就在找時裝攝影助理工作的時候,碰巧(11 年前)香港潮流雜誌《新MONDAY》創立了潮流網站 Bee.WEBZINE 要招募新人…雖然本來想當攝影師,但由於那年代雜誌不常招人,結果抱著「進了雜誌社再做打算」…就當上了實習記者,結果一做就十一年。用命運來形容會不會太老土?

註:對方很貼心了提供了我們經歷:

2009-2010:《新Monday》Bee.Webzine
2010-2011 : 《新Monday》
2011-2012:《東Touch》
2012-2013:《CLASS》
2013-2013:《M.MAG》
2013-2019:《MiLK CHINA》

 

能否跟大家簡介一下中國版《MiLK Magazine》以及你的「Indigo 番長」專欄?
.

為免大家讀煩,香港《MiLK》和中國《MiLK》的歷史我就不多說了,但對不了解或沒讀過的朋友,我唯一想解說的就是:基本上兩個版本內容是完全獨立的,因為原意就是希望中國讀者能讀到「在中國能買到的單品」才成立的中國版,所以可說是《MiLK》中國版是為中國讀者量身打造的。

「Indigo 番長」可以說是我這幾年間的「人設」吧,說個實話,雖然當時連續兩年,每期整整四頁都寫 Indigo、Denim 類的單品,但其實起初並不是因為我個人愛好使然。弄這一齣是因為 2014 年,看到很多日牌甚至歐美品牌都重視 Indigo 藍染技術,覺得未來會成為時尚圈的主流文化,所以就幫自己做了一個這樣「熱愛 Indigo 和 Denim 的人設」,以「Indigo 番長」之名,在雜誌中大力推 Indigo 和牛仔文化。當然,後兩年風潮褪去後,我二話不說把這專欄砍了(笑)。然後繼承其遺恨的是去年的「敗家番長」和現在的「黑番長」,但說到底就是每期說說廢話的小專欄而已,大家別浪費時間去讀了。

 

「Managing Editor」實際的工作內容為何呢?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

這職位說好聽點是「主編的小弟、編輯們的老哥」。

但就「理論上」來說,就是前期統籌雜誌內容;制作期給編輯們意見;截稿期修改他們稿件,最後在稿件,基本上 95% 都修正好的情況下再轉交給主編。不過現在團隊都是一起工作很久老熟人了自然不太用我管,所以「事實上」,現在我只是個傳聲筒(笑)。

真正的挑戰?把會的教導編輯,傳授一些自己的技巧,管理的哲學…等,我覺得都不算什麼事。

編輯真正的挑戰是 – 要學會放手。

每個做記者、編輯出身的人心底都「很喜歡做稿」,但來到這位置就要學會放手,除了把更多空間、資源、自由度留給編輯們,更重要是不希望他們受到我做稿、拍片風格和偏好影響,從而讓雜誌的風格變得單一。不過說實話,現在有時候看到他們做了一份有趣的稿,還是會牙癢癢,很想也做一下稿出來比拼一下的。

 

如果把日常畫成時間圓餅圖,你會怎麼分配?什麼事項會花你最多時間?
/

30% 喝酒、30% 看電視、其他是上班和休息?(笑)

喝酒和看電視,沒在開玩笑。

比起去看購物區,在酒吧、餐廳、夜店才能看到「真正時下,大部份的人都在穿什麼」。

你想一下,你約異性去吃喝,絕對會穿上自己的戰服吧?再加上和各種不同圈子的路人搭訕聊天,能學會很多「某天用得了的小知識」,所以現在除了在北京,托工作的福,在全球各地出差時我都會去酒吧和陌生人搭訕聊天。

看電視則是同理,我基本上不太看電影和影集,反而一直看各種奇怪的日本、歐美的資訊節目,同樣只是為了「學習更多奇怪的知識」。

因為對我而言,雜誌就是一個集合了各種奇怪小知識的媒介。

 

可否介紹一下您心中「潮流」的定義?
.

宏觀來說,單純就是爆款,大部份人都在關注的事情,大部份人的愛好 – 無論你喜歡與否都不重要。

 

承上題,你心中所謂「潮流」,跟現在你所觀察到,現實世界的潮流圈有什麼不一樣嗎?
.

現在因應 SNS(社群網路)的爆發,潮流的定義可說是完美貼合了。至於什麼過度消費、潮流生命周期過短、有 HYPE 能大賣一波…等等情況嘛…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photo via Highsnobiety

 

近年來最受不了的潮流相關人、事、物是?
.

大概是中國過於超現實的倒賣現象吧,結果既得益者只有販子,無論是品牌自身或是真正愛好者都是輸家;而現在流行的事物當中,背後文化的缺失和被忽視也是讓我對「時尚業界」稍微有點失落 / 失望的。

 

影響您最深的街頭指標人物是誰?
.

前 SWG — 即 SWAGGER 的主理人 IGGY。從與 BIG-O(前 Phenomenon 領軍人)共同創立 SWG 並創造了日本 HIP HOP 品牌文化,到及後 BIG-O 退脫後把品牌完全顛覆為搖滾品牌,一切無視流行,只跟隨自身的喜好而改變品牌風格這一點我非常尊敬,當然,就結果而論,品牌的兩次倒閉也映照了時尚圈的現實。

https://www.instagram.com/p/Bpq9SPqnfnc/

嘛(口頭禪),事實上,不管從消費者或是從品牌的角度來說,SWG 是失敗的,但數年前《MiLK》的八周年企劃,我們以八個當下《MiLK》團員最關注、自身最喜愛的品牌為主題,做了拜訪工作室的企劃 #8BrandStories,在當中,我以 120% 私心前題之下挑選了 SWG,哪怕當時他們都準備第二次倒閉了(笑)。

 

可否分享一下最近工作上有趣的事情?
.

由於前年雜誌改版,我建議雜誌內容無視潮流,以更多的生活、文化做切入,希望會看《MiLK》的讀者能一起建立自己的愛好;同時,讓編輯們以更多自身的喜好出發,甚至不再以持平中立的方式去寫文章。

而自從把雜誌文章轉載到我們的公眾號之後…

結果現在常常被讀者留言笑說:

「眾所周知,《MiLK》是一本電玩雜誌。」
「Noah 大大不要再碎碎念了」
「看 Alex 氏罵時尚真的太爽了」

能直接得到讀者的調戲,可說是最有趣和開心的事吧?

 

我們假設一下,木村拓哉專訪、Virgil Abloh 專訪、藤原浩專訪,大神三選一你選誰?
.

然而 Virgil 和藤原浩我都訪過了啊(笑)那我只能挑木村了…,可是,木村我拍過!也間接做了個訪問,嘛,也心滿意足了。如果真的可以挑,我想訪但又未訪過的人大概只有 RAF SIMONSHEDI SLIMANE宮下貴裕了。

 

記得您曾在中、港、臺三地工作過,這三個地區的潮流文化有什麼區別嗎?
.

說實話我的記憶和印象都已經是過時的了,但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就算三個地區都有那種超級一頭熱的潮迷或是完全照帶貨明星穿搭的粉絲(意思就是冠希著、余文樂著),但同時,也會有那種很排他、很專門的愛好者和買手店,這一點我是非常感恩的。

 

承上,那這三地的媒體有何異同?讀者性質又何區別?
.

同樣,我的印象都已經過時了,硬要說的話:

香港人是從小就在看雜誌和潮流雜誌的,而且大多是買來翻一翻看完就丟掉,所以好看的 STYLING 片、清楚的單品圖,讓他們快速知道有什麼好買更為重要;

台灣則有獨特的讀書文化,因而雜誌要提供更多深度的知識才能滿足他們;

至於中國,以我所見,還是得願意去抓住當下的熱話、KOL、流量明星和話題,才能滿足大部份的「主流讀者群」吧。

不過就算如此,我們還是寧可閉門造車,愚蠢地按照自己的喜惡去做雜誌。

 

請告訴我們 MiLk 編輯部最近討論最熱絡的話題是什麼?
.

《Devil May Cry 5》、《APEX》、還有《ANTHEM》是垃圾。(註:這些都是電玩遊戲。)

我們家的「時尚媒體工作者」都是一堆宅,人手一台PS4。

 

MiLk 雜誌近期最矚目的國際或中國的時尚品牌為何?
.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愛好,然後我們也不太會討論什麼品牌好或是不好,因為大家都知道對方喜歡什麼(就是說「反正我喜歡的你也不感興趣)。不過近數月出現得比較多的名字可能是 Y/PROJECT、DOUBLET,還有 UNDERCOVER 男裝到底是回春還是自滅。

 

你觀察到,時尚媒體工作者普遍都有什麼特色?又有什麼遺憾?
.
近年很多新入行的都只是把時尚媒體當成一個「把自己棒為 KOL」的跳板或是「把工作成為抖音或直播的資本」,這點我是覺得蠻遺憾的。

 

.

您在 MiLk 的編輯部日常中,有個 hashtag 叫 #社交網路厭惡症,可以講解一下是什麼意思嗎?
.

其一,由於工作關係,認識很多媒體圈、品牌方、公關方的人,有時在下班過後,宿醉醒來、痛苦蹲坑時,想殺一下時間拿出手機卻發現私人時間都被「時尚相關新聞」填滿,這一點我認為是很痛苦的,你也懂的吧?數周前,連續幾天一打開 SNS 大家都是在「RIP KARL LAGERFELD…」

其二,好啦,坦白點,說穿了,我就是討厭 KOL 文化、討厭下班過後還發信來的客戶而已(笑)。

 

您說自己厭惡社交網路,似乎和現下大家所想像的媒體工作者有落差?
.

雖然事實上,媒體工作者如果主動、活躍於社交媒體能得到很多很多好處,甚至能加強和雜誌品牌客戶的合作,有時進而得到自身的工作機會(私活!)。不過嘛,經過五、六年來的調整,在 INS / FB 上屏蔽了大部份的同行業者,INS 上 FOLLOW 的都是性感辣妹過後,我的生活過得好了很多(笑)。

換句話說,遠離了時尚相關的社交網路圈子,雖是極端,但卻是讓我得以保持著對時尚業熱情方法吧。

 

為何會有「編輯部日常」這個單元產生?你喜愛這類「日記式」的專欄嗎?
.

雖然我作為文字工作者、作為編輯、應該教導讀者一些東西的,但我不希望和讀者有距離感,不希望讀者覺得我「有什麼 TM 的了不起在高高在上」,因此我很著重和讀者間的關係,甚至希望我寫的文字能讓讀者覺得「是跟一個同年紀的朋友在聊天」的感覺,所以「編輯部日常」,就是希望能讓讀者知道我們在幹嘛,從而了解我們,有種我們「真的是朋友」一樣的感覺。

 

現在不少媒體都偏好讓雜誌背後的編輯能「被讀者認識」,甚至有編輯明星化、造神化的趨勢。你怎麼看?
.

如果那些編輯真的有才能,我不反對,你看日本一堆雜誌大神,然而他們可是真材實幹的。

但若沒那個能力卻棒成神,騙得了大眾也騙不了行內人,那…嗯,我還是不嘲諷下去了,畢竟我也沒什麼資格(攤手)。

 

有沒有收到過什麼最讓印象深刻的讀者留言?
.

「初中(也有可能是高中)的我每期買《MiLK》看「Indigo 番長」,讀完後都會和同學們解說分享時尚流行,現在在同學心中我也是個小番長了!」

哪怕每期雜誌,10,000 個讀者中只有 1 個人讀、或 1 個人喜歡我的文章、或 1 個人覺得受到啟發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個小註腳 — 這都是我作為媒體工作者的初衷、願望和動力。

 

用兩個字形容中國版 MiLk 你會用?為什麼?
.

生活。

對比其他時尚潮流媒體會緊貼時尚,我們(自以為)偏向於更多文化及生活上的話題,因為說到底,在我心中

時尚這回事應該是和生活環環相扣的。

正如我喜歡搖滾樂,我不會去穿 HIP-HOP 吧?不會去買 KITH x VERSACE 吧?所以比起潮流,還是希望讀者能透過我們雜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

 

私下最喜愛看的華文潮流媒體?為什麼?
.

NewVoise 和 BeeBee 的公眾號。一個是介紹音樂為主,一個則是各種無聊惡趣味小知識為主,喜愛單純因為有趣。雖然…這倆都不是潮流媒體,因為我私下真的不太看時尚相關的。

至於工作時間我就只看 HYPEBEAST 的了(笑),當新聞網站來說真的是應有盡有了。噢,當然,有時候要找資料抄資料時,或是想學些奇怪小知識時,絕對會來看 HEAVEN RAVEN 的專題長文(認真)。

 

最後,請給想進入 MiLk 工作的人一點忠告吧!
.

什麼都穿一下、什麼都買一下、什麼都聽一下、什麼都看一下;對任何事都保持開放的態度和三分鐘熱度 – 直到你了解了大部份的事情和找到你最愛的事情為止之前。

還有,記住 MiLK 中國編輯部內都是一堆電玩死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