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FACTS

Arc’teryx:十大真相

創立於1989 年,Arc’teryx 由兩位登山愛好者 Dave Lane 和 Jeremy Guard 共同成立,原本名稱是「Rock Solid Manufacturing直到1991年才由 Jeremy Guard 將公司名稱改為「Arc’teryx」,以反映該公司在戶外產品行業內創造顛覆性「進化」創新的願景。

Arc’teryx 創辦人之一:Dave Lane

Arc’teryx 創辦人之一:Dave Lane

 

LOGO 上的那隻始祖鳥

Logo 源自柏林自然博物館展示的始祖鳥標 Archeopteryx lithographica

Logo 源自柏林自然博物館展示的始祖鳥標 Archeopteryx lithographica

或許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 Arc’teryx Logo 上的圖案,是始祖鳥的標本,而且還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標本(Berlin Specimen,HMN 1880),不過為什麼會選用始祖鳥作為品牌的 Logo 呢?

因為始祖鳥是生物史上最早演化成鳥類的動物,也第一種長出羽毛飛行的爬行類動物,象徵生物在演化裡奮力掙脫陸上爬行的限制,進化成為翱翔天際的鳥類,隱喻 Arc’teryx 對產品進化的瘋狂追求,突破現狀展現前所未見的可能。

 

This image is of a artist impression of Archaeopteryx flying

This image is of a artist impression of Archaeopteryx flying

 

幕後推手 Q Division 設計中心

由左至右,Billy Parks, Chris Woollard and Patrick Fitzsimmons

由左至右,Billy Parks, Chris Woollard and Patrick Fitzsimmons

Q Division ,是一個由 Chris Woollard、Billy Parks 和 Patrick Fitzsimmons,及工廠團隊成員 Bill Tso 和 Dave Gardiner 組成。Arc’teryx 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在設計與產製方面,體現與其他品牌不同層次的高度要求,意味著一般的材料與製程,並不能滿足 Arc’teryx。

Dave Gardiner and Bill Tso at the Arc'teryx Factory in Burnaby

Dave Gardiner and Bill Tso at the Arc’teryx Factory in Burnaby

 

用尚未存在的機器,加工尚未存在的材料,製作出新產品原型,然後再大量生產它。」— 這就是 Q Division 的任務:讓創意變成真實的存在。

 

那些可能在中途放棄的設計與項目、製造到一半的生產工具,都因為他們而有機會重新展露出光芒。他們的目標是讓前所未見的產品能夠量產;要知道,一件樣品可被製造,不代表能輕易地複製出十件,而數以百計的生產,更是偌大的挑戰。

將設計帶進生產流程中有好幾種方式,理想上多由 Chris 與設計者、機械專家一同尋找優化生產效率的方式;而 Dave 與 Bill 則從生產流程中提供設計的反饋;當整合完成後,一件完美體現 Arc’teryx 工藝的產品就此誕生。

Q Division

 

ARC’One Facory

ARC’One Factory

ARC’One Factory

在許多品牌外移生產線之際,Arc’teryx 選擇在2016年於溫哥華當地啟用一個更大的生產中心-ARC’One Factory,目前生產量佔全球產能10%,包括時裝系列 Veilance 與 Outdoor 系列指標產品 Alpha SV 外套,都是在此生產製造;Arc’teryx 品牌自創立之初,便與工廠存在相當緊密的關係,至今仍持續地影響著 Arc’teryx 產品開拓。

 

不同於大部分品牌將製造環節都移向海外,我們選擇延續對製造的探索,而非放任自流」— 產品副總裁 Gary Bryant

 

ARC’One Factory

ARC’One Factory

座落於溫哥華的 ARC’One Factory,距離總部的設計中心僅僅20多公里,短短30分鐘的車程,實質縮短了設計到量產的差距。 Arc’teryx 大多數的產品開發,都在嘗試新的可能,他們用上最新的實驗性面料,採取從未使用過的縫製、熱壓、拼接方式,來實現一款過去未曾存在過的產品。也因為如此,擁有能就近驗證可行性的工廠,大大幫助了 Arc’teryx 將設計概念落地成全新的產品。

ARC’One Factory

ARC’One Factory

同時,ARC’One 也是 Arc’teryx 全球生產線的基礎。為了確保海外生產的品質與加拿大本地一樣,ARC’One 會負責確認所有的產品製程甚至生產工具,再將標準流程與設計中心提供的樣品,一併送到全球21個生產線,確保 Arc’teryx 所有的產品都能有標準的極致品質。

ARC’One Factory

ARC’One Factory

 

Arc’teryx 獨特的色彩是如何決定的?

colour1

 

「色彩的喜好是主觀而感性的,使得配色這件事形成了藝術;但它卻又極為科學,因為我們同時需要平衡與控制每種面料的顏色。」— 色彩設計師 Trina Thompson

 

映入眼簾的色彩,常常能夠勾起人們腦中連串的記憶與情感,進而對此產生反應。可以說有90%以上的決策,都是受到顏色的影響,這也顯示色彩團隊究竟有多麽重要。

一件新產品的服裝性質、面料、到色彩決策,擁有幾近無窮的排列組合方式。Arc’teryx  擁有一個八人組成的專業色彩部門,每天的工作便是從趨勢報告、全球銷售量、使用者反饋、色彩理論、以及累積的經驗中汲取顏色。有時也會向自然界的顏色取經,但更多時候,其實是靠他們的直覺。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15.08

 

「所有人都能感受顏色,但當你真正的去感知與察覺周遭環境,顏色將帶給你全新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將變得更感性。」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15.43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15.53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15.59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16.28

因為將情感作為力量,才讓 Arc’teryx 的顏色看來如此獨特,越是了解色彩,越是能理性地捕捉相應的色彩,這正是色彩團隊每天的任務:從對比色調飽和度光澤理論中,賦予產品色彩的力量。

 

連穿著時的聲響都在意

CHARACTERS: Nancy Hoo

CHARACTERS: Nancy Hoo

 

「當我跑步時,特別是在山區,我不想聽到拉鍊拍打或材料摩擦在一起的聲音。我最喜歡跑步的一件事就是聆聽世界的聲音:腳踩踏著土壤或樹上的風聲,但裝備產生的噪音會讓這些都消失。」— Arc’teryx 產品經理 Nancy Hoo

 

Nancy 身為 Arc’teryx 的產品經理,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跑運動員。因為這樣的身份,讓她提出了一般消費者不太容易注意到的意圖與目的:設計一件跑步夾克,能夠在穿著時保持安靜。她擅長駕馭材料,運用不同的材料來達成輕巧、可折疊收納的目的,同時還要能不干擾外出跑步的經驗。因為 Nancy 本身就是使用者,讓她可以花非常多的時間反覆測試產品;「我可以在白天縫製一些試作品,並在下午的樹林間穿梭,享受這個材料在最佳場所中的表現。」

Arc'teryx Design Center - Nancy Hoo

獲獎的 Norvan Jacket 便是經由 Nancy 的手所創造,Norvan Jacket 是一款專為女運動員的需求而設計的超輕量、防水透氣夾克,能夠應付惡劣天氣下的高輸出活動,在 Norvan Jacket 開發出來之前,幾乎沒有能完全滿足這樣條件的產品出現。

180322_Hyannis_5814-Edit

 

近乎偏執的輕量化旅程

The Alpha SV Jacket

The Alpha SV Jacket

Alpha SV 是 Arc’teryx 的代表性產品之一,一款被稱為「風暴堡壘」的登山外套。不論在面料縫製拉鏈等方面,都在維持甚至加強機能的前提下,無所不用其極地減輕重量;自1998年發行至今,已經從一開始的708克,到2016年最新版的 Alpha SV,僅僅剩下490克的重量,相當於減輕了30%的重量!

arcteryx-alpha-sv-jacket-1

 

要知道,對於深入山中的登山者,省下的每克重量都非常珍貴。

 

Arc'teryx 重量減輕圖表

Arc’teryx 重量減輕圖表

 

至關重要的拉鍊細節

WaterTight™ zipper

WaterTight™ zipper

輕量化的過程中,如何對拉鍊進行改進,成為 Arc’teryx 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原先登山外套為了防水,拉鍊外側大多需要加上一層厚重的防水蓋布,但這也大大增加了外套的重量。直到1998年,Arc’teryx 率先開發使用了具有聚氨酯塗層的 WaterTight™防水拉鏈,Arc’teryx 外套從此擺脫厚重的整片防水蓋布。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45.06

WechatIMG17

不過 Arc’teryx 並不因此而滿足,即使 WaterTight™ 防水拉鏈可以省去整片防水蓋布,但在拉鍊盡頭免不了需要增加拉鍊倉來防水。2016年,Arc’teryx 總算完成了最後一哩路,推出了RS™拉鏈,拉鍊頭上的咬口能夠完整密合拉鍊,再也不需要透過拉鍊倉防水。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45.46

 

Arc’teryx 創新的推進動力:Design Centre

螢幕快照 2018-10-16 下午4.47.05

說到服飾品牌的設計中心,大家的想像中可能是堆滿各式布料、裁片,擺放各種配色、剪裁的產品原型。不過這個景象在 Arc’teryx 的設計中心似乎有點不一樣。

Arc’teryx 的設計中心裡目前約有200多人,分散在25個部門中,每天的任務便是打造完美的產品原型,不僅如此,更肩負著讓產品原型順利生產的責任。所以在 Arc’teryx 的設計中心裡,看到的景象其實更像是一個工程實驗室,生產工廠裡有的工具機械,在設計中心裡也都能取得。設計中心除了將產品原型製作出來外,也同時考慮著應該如何量產,若是沒有現有工具可以使用,那就得自己打造一個。

 

「這裡既有混亂、也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但在混亂中產生的火花,才讓這裡變成設計中心。」— 設計師 Katie Mah

 

Arc’teryx 的設計能夠受到使用者喜愛,除了製作工序相當精良外,另個秘密則是-幾乎所有的設計師,都是使用者。設計師們不只在 Arc’teryx 工作,更因為平時就是戶外活動的愛好者,所以設計出一款好的產品,不僅僅是為了品牌使用者的需求,更多時候其實是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需要為自己創造更好的體驗,透過自己設計的產品來實現這點。

 

「我們認為有些體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做出決定,因為我們不是為他人設計產品,而更像是為自己設計產品」

 

 

Outdoor 界的華山論劍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除了在服裝上不斷創新,Arc’teryx 也為戶外登山文化推廣盡了許多心力。作為戶外登山屆的領導品牌,每年皆會選擇在適合的時節舉辦學院系列活動-Alpine Academy(登山學院)、Climbing Academy(攀岩學院)、以及Backcountry Academy(滑雪學院)。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自2012年起便固定在霞慕尼(Chamonix-Mont-Blanc)舉行 Arc’teryx Alpine Academy,霞慕尼位於法國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白朗峰下,是戶外活動重要的搖籃,舉辦在此的意義相當非凡。每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為期約4-5天,內容涵蓋範圍很廣,包括登山教育(Mountaineering Education)、搜救(Rescue)、攀岩(Rock Climbing)、冰攀(Ice Climbing)、越野跑(Trail running)、滑雪(Ski)、攝影(Photographing)…等等面向。Climbing Academy 則是選擇在加拿大斯闊米甚(Squamish)舉辦,而 Backcountry Academy 則是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舉辦。每個學院都會邀請到專業教練或世界知名運動員授課,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愛好者前來參加。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而不論哪個學院,所有參加學院的學員們,都可以免費租借 Arc’teryx 提供的服飾與設備,除了 Arc’teryx 外,其他頂尖的戶外設備品牌也會參與、贊助;簡言之,Arc’teryx Academy 系列說是Outdoor 界的華山論劍一點也不為過。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Arc’teryx Alpine Academy

 

因山而生的品牌

Dan Green

Dan Green

 

「我不認為 Arc’teryx 可以從這裡以外的地方誕生。」-設計副總監 Dan Green

 

加拿大的 Coast Mountains 是世界上最人煙罕至的地區之一,包括非常多樣的景觀、詭譎的氣候以及許多嚴苛的條件,而這座山脈距離 Arc’teryx 總部僅僅60分鐘的車程,因此成為 Arc’teryx 最佳的靈感來源與測試場地。

Coast-Mountains-BC

 

「沒有比 Coast Mountains 更合適的試煉場了,這裡不但巨大、幾乎沒有人,而且不是能夠開玩笑的,她擁有許多還未開發的地區,你無法抱持著半調子的態度面對這裡。」

 

為什麼 Arc’Teryx 是如此頂級的戶外登山品牌?因為每件產品,都經歷過最嚴苛的考驗,可以說Arc’Teryx品牌本身,就是被敬畏的大山孕育出來的。

 

資料參考:
http://blog.arcteryx.com/lithographica/meet-real-men-arcteryx-division-q/
https://arcteryx.com/us/en/explore/whoweare/craft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798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490
https://arcteryx.com/us/en/explore/whoweare/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