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ine 2018 春夏推出的 PVC 塑膠購物袋給了世人什麼啟發?
時尚之於世人,莫過於尋找下一個「流行必備」;之於媒體,他們則習慣用調侃來帶出其奇異性,一款印著 Celine Logo 的 PVC 購物袋穿梭在時裝周間引起了關注,在調侃嘲弄之餘,一個物件售價有多驚人或是在幾秒之內被搶購一空並不會增加你對這現象或背後歷史的了解,但相信你我都同意,時尚本身就是在挑戰人的思維,但塑膠袋?它的顛覆性從何而來以及未來將何去何從?
首先,論其靈感啟發或開山鼻祖,我們都該感謝 Martin Margiela
於日前開展的《Margiela / Galliera, 1989-2009》可以完全證明這點,《AnOther》編輯 Jack Moss 在該回顧展上評論道:「若是說當代時尚始於 Martin Margiela 一點也不為過,無論男裝或是女裝,他將服裝抽經取骨再重新合成新生命,或是將垃圾變成珍寶,有破碎的瓷器、吸管或是鞋帶都能成形,在這過程賦予奢侈全新的觀點。」
「Martin 的影響力是直接的,」Margiela / Galliera展覽策展人 Alexandre Samson 表示,「他是現代創作者中,罕見能夠從時尚隱性的層面真正去質疑時尚系統的人之一。」Margiela 的白袍和「我們(we)」的第一人稱賦予了時尚平等,若論包包?橄欖球、安全帽、塑膠袋,萬物皆可成 IT BAG,而塑膠袋也可成萬物。
川久保玲的 COMME des GARÇONS 用擬似購物袋的包包給予了新的詮釋,世人開始以反著稱,「反 IT BAG」逐漸浮出檯面。舉凡:Raf Simons 還在 Jil Sander 時期,2011 春夏的購物袋以及 2012 秋冬男裝的紙袋皆堪稱一絕;2016 年春夏系列,山本耀司在紙袋上的揮毫也成了頭條,在這個人們將 Hermès 的柏金包和 Chanel 2.55 視作夢想的時代,諸位設計大佬讓時尚變得稍微更平易近人,並開啟了人們對「一個理想包包該是什麼樣子」的對話。
似包非包的流行
許多人都喜歡它,也喜歡研究它,這些成了上述大師們引領他人一步的證據。
2018 春夏這股風潮又再度爆發(時尚是循環的),Phoebe Philo 倒數第二個 Celine 系列中,印有 Celine Logo 字樣的 PVC 塑膠袋成了街拍或是報導的重點,除了價錢引人矚目,你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台灣配額據說只有 5 個)。你可能不解,但這或許是 Phoebe Philo 對於女性自由的解放,她 2018 春夏接受 Vogue Runway 時表示:「她們比其他人年紀更長,且對所穿的衣服感到驕傲。」只要自信足夠,一個塑膠袋也足以讓妳感到特別非凡。
然而,也有其他設計師卻將這視作一種流行的象徵:看看 Demna Gvasalia 的 Balenciaga,從 IKEA 購物袋、皮革化的購物紙袋到德國超市塑膠袋的挪用,對這一切樂此不疲;Burberry 的二月系列,Christopher Bailey 的最後代表作也看準了這個趨勢(商機)推出不少以 Burberry 為譜的乳膠材質購物袋;在 2018 秋冬,第四屆 LVMH Prize 的狀元 Marine Serre 亦證明了此趨勢將延續至秋冬。
透過時尚,這個 PVC 購物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這些對微不足道事物的致敬挪用似乎已無所不在,或許帶著出自對 Martin Margiela 的致敬?Demna Gvasalia 算是走在新一波風潮的前端,因為他,我們仍處在試圖將平凡轉化成不平凡的階段,英國《i-D》對於塑膠袋名牌包現象加以評論道,說不定,比起炒話題或是時尚概念,這些昂貴、萬年不化的塑膠袋,它優先闡述了環境問題?
「若是從塑膠袋流行趨勢來看,一年全世界的用量高達一萬億個,而絕大多數也只是用一次就丟了。如果人們可以早早意識到時尚的真諦,試想:我們看到了當代設計師過去的經典如今已是古董對待(Raf Simons 2001 年秋冬系列如今已可以賣到超過三十萬台幣),基於這是設計師被認做有遠見的系列之一,這投資報酬率高到讓人傻眼。」《i-D》表示,「我們常被教育要少買,最好買會穿比較長久的,雖然塑膠袋可能沒有精品包的名人歷史和多樣性,但它卻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印象深刻,更何況這次是出自英國名師 Phoebe Philo 之手。10 年之後,或許你會發現,當初你一個無心插柳的購物可能會獲得比現在所付出的還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