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有關街頭潮流(Streetwear)的真相,為何潮牌文化只剩下球鞋和炒賣?

maxresdefault

2017 年的潮流盛典 ComplexCon 參展人次達到了五千人,這個人數是去年的兩倍,當中請來了村上隆、colette 共同創辦人 Sarah Andelman 藤原浩…等人共襄盛舉,可這人前看似風光,但潮流文化著實來到了一個大家都在擔心的階段,The Hundreds 主理人 Bobby Hundreds(原名叫 Bobby Kim),在結束 ComplexCon 後他在 IG 上分享對於這盛典的看法:「每一個人都在花錢在轉賣並藉此賺更多的錢。就是這樣,錢,錢,錢。」

 

 

 

 

 

 

 

My thoughts on ComplexCon 2017.

Bobby Hundreds(@bobbyhundreds)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Bobby Hundreds 用了「失望」和「狂暴(frantic)」來形容整體氛圍,「我們的攤位受到 Nike 的人潮影響,我目睹一個年輕人被推擠碰撞排了六個小時只前進了四公尺,我相信這不是他所期望的週末,我也相信他沒拿到想要的鞋子。」比起去年,Complex Con 讓他覺得很有趣,雖累但受益良多,可今年(尤其是同時間德州發生了教堂大屠殺事件),「我感覺很困惑很沮喪,這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搶鞋轉賣到底有什麼意義?作為一個品牌主理人,我所思考的是:『我們有著年輕人的關注,可是該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思維?』」

幾天後,知名潮流網站 Highsnobiety 也回應了同樣的議題,編輯 Jian DeLeon 譴責道:「有意地提供限量的產品來增加其需求是潮牌慣用的公式,ComplexCon 則放了非常多這樣的產品在一個屋簷下,猶如在給予參加者金條般去刺激 eBay 上的賣家生意,他們只要花 500 美元的成本就可以輕鬆以十倍的轉手價售出,這就像是該文化最偏激那面的公開邀請。」此外,Highsnobiety 在文中透過在紐約舉辦藝術雙年展(Performa 17)的藝術家 Barbara Kruger(Supreme 的「致敬」對象)來形容這世態炎涼,毫不意外的,她那反諷消費主義的紅底白字作品「Know nothing. / Believe anything. / Forget everything.」全然符合如今現代人的荒唐購物行徑。

164787-primary-0-440x400

在這之後,Bobby Hundreds 得到了支持也得到反彈聲浪,甚至有來自內部員工的不解,「為什麼 Bobby 要跟大家說這個?」,對此,他在自己的品牌官方部落格上另外分享了一篇文章〈街頭潮牌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Streetwear),以下是我們所整理的重點:

 

何謂 Streetwear?

1980 年 Shawn Stussy 開啟以衝浪為體的潮牌

1980 年 Shawn Stussy 開啟以衝浪為體的潮牌

「每個世代都有著街頭潮流,在 80 年代,它被稱做衝浪,其穿著甚至在不靠海的城市也是受人青睞。中西部的人在 Quilksliver、OP 和 Gotcha 等品牌上追尋加州的陽光沙灘夢;在 90 年代,則是滑板,從 DC 到 DVC 的板鞋;而如今的街頭潮流可能是分享相同的影響和美感(T 恤和帽子),但他們因主理人和受眾不同各別有不同的文化意涵。」

「根據社會學家 Dick Hebdige 對於次文化的定義,猶如在皮夾克上鉚釘別針之於龐克搖滾,藐視則之於街頭潮流。在剛開始,設計師和觀眾都受到潮牌所吸引,因為它屬流行時尚之外的範疇並與主流對立,一個挑剔的客戶想要它是因為其無關緊要以及無法融入主流。在 2017 年,潮流已是隨處可見,而這便是時尚趨勢的陌路,但對於街頭潮牌這樣天性孤僻桀驁的個性來說,登上大舞台成主流便有著自相矛盾的問題。街頭的吸引力來自於其排他的天性,那並非一個具體的外觀,而是一種自負的態度,消費者想要穿著獨特的服飾來表達與眾不同。在過去,這種特殊性來自其罕見,在越顯為人知的情況下,受到啟發的消費者會如同尋寶般在偏僻的街區來尋找限量的逸品(很顯然網路毀了這點),或是藉著有志一同,大家互相幫助請人從大城市帶來得到這珍貴好物(但社交媒體則扭曲了這一切)。

「如今,街頭潮流的獨家已不再是關於知識,價格標簽才是主流,世人不再關注誰最有風格,而是誰能買得起那些衣服(而這一切都有著骯髒的階級主義色彩,又與街頭文化的前提有所衝突。)」

 

炒賣這樣不好嗎?不是人人都在炒?

IMG_0137-662x1024

對於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世人對它的認知只剩服裝和價格。大部份年輕人加入戰局都是受其經濟價值所吸引,而不是背後的故事。曾經,街頭文化的魅力是消費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如今則是能賺多少。轉賣(Reselling)一直都是街頭潮流的基石,但現在卻是傷害該系統的癥結,它並非維持一個次文化的長久之道,因為街頭潮流是有關藝術,而非金錢。」

ComplexCon 2017 via highsnobiety

ComplexCon 2017 via highsnobiety

「如果孩子們不懂去欣賞設計或是設計師,單純把 T 恤的價值用金錢交易來衡量,那一切也只會淪為更簡單更有利可圖,在我看來,一切是相當的諷刺,因為年輕的轉賣家是下一波藝術市場的擁有者,瞧瞧自詡藝術收藏家所擁有的 KAWS x Jordans 和 Virgil 的 The Ten,藝術世界將因這些定價變得更反覆無常,因為他們到此就是想要賺多的錢。」

有報導的才是潮嗎?

「你會在其他部落格讀到對街頭潮流不一樣的定義,而其實大部份的街頭潮流都不在鎂光燈之下,近期有許多媒體專注在潮流與高級時裝結合的設計師上,舉凡 Virgil Abloh(Off-White)、 Jerry Lorenzo(Fear of God)以及 Ronnie Fieg(KITH)。他們有 Vogue 的專題報導並且和 Nike 合作,但同時,也有其他品牌持續在與主流抗衡,一樣有著大批的信眾和收益進賬。BoF 日前報導有關全球街頭時尚界最值得被收購的十大品牌,然而,任何有著對現代街頭潮流有著簡略認知的人都會注意到一些缺席的品牌,舉凡 Anti Social Social Club 便不在其中,當然這有待辯論,可我猜這是為什麼該網站被稱作 Business of Fashion 而非 Business of Streetwear 的關係。」

Fuck The Population

Fuck The Population

「若不提 ASSC,那洛杉磯起家的 FTP(Fuck The Population)?我會說它是所有眾潮牌中有著最最死忠粉絲的,那些排隊人潮毫無疑問可以證明這點,就算沒來參與 ComplexCon,它也是那兩天能見度最高的五個品牌之一,然而,你不會發現其主理人 Zac 和他的品牌出現在愛炒作的部落格上。我想說的是,若是街頭潮牌越壯大,媒體便會越懶惰。這是時尚的西瓜偎大邊現象,僅有 1% 得到關注,而其他 99% 都環繞著它們在打轉。街頭潮流不是只有 Supreme,當你脫離鎂光燈和潮流網站報導的侷限時,你便會看到一個更大且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宇宙。

 

關於 Streetwear 的未來?

DOROJ9FXUAAIP4G

「消費者能放鞋櫃和連帽衫的空間就這麼大,看看幾年前襪子流行時,一夕之間,每個街頭都出現特製的襪子品牌,而 Stance 便是從中獲利的一個案例。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趨勢便結束,為何?很明顯市場上有許多競爭對手,但最主要的點在於『空間』,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少雙襪子?…….。如果對一般人來說,這只是關於產品和流行的話,其吸引力消失也只是遲早的事。你很快就會了解到你不用因為需要再買一件連帽衫而把毛衣給丟了,因為每個設計師師也都在印一樣的 T 恤,你只需要幾雙球鞋,但也因為發行量過多遲早會普及,好像也不急著搶在這一時去購買。」

「高街時尚很快就會疲憊,並且從街頭潮流抽離,時尚的目的是進步,並回應社會現狀。若是街頭潮流和奢侈當前是共生的階段,那麼時尚的下一步,合理推斷便是將自身至今為止的概念和設計全數刪除好進入下一個新的階段。時尚精英將會把寬褲撇去好迎來修身窄版、性感可能會因此回潮,明顯的 Logo 亦也會被捨去被極簡主義所取代,另一方面,被剝奪權力的青年將會再次與伸展台所呈現的對抗,把風格帶回街頭,當然,後者是我所希望的。」(colette 的 Sarah Andelman 也認為雙方合作受益的會是高階時尚。)

「我問我自己『是否地下文化仍存在著?』直到最近,我以否定當結論,網路暴露了一切次文化的蹤跡,每樣事物都攤在陽光之下,變得隨手可得,而非爭取,雖有買賣,但卻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可對於 Dick Hebdige 的《次文化:風格的定義》,我仍是受到啟發的,不受歡迎人事物的永遠能成為地下文化的家,雖然街頭潮流目前被流行文化所佔據,但在其背後仍是有許多熟悉的影子,如同以前收音機一次只能聽一種音樂,但嘻哈音樂現在傳播的是如此的廣,就像萬花筒一樣,從流行音樂到 Soundcloud,每個分類都有著自己的粉絲。街頭潮流也是一樣的,有廣有細,而他們都被稱作『潮牌』。」

「我個人是希望潮牌永遠不要失去主流時尚的關注,我樂見雙方繼續聯名(或許 Surpeme 和特斯拉 Tesla?),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期待潮流地下文化的復興,且真心希望潮流網站和消費者都能更了解它。」

Barbara Kruger Performa 17

Barbara Kruger Performa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