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家說「安特惠普六君子」,他們原來是Vetements的學長姐?
時尚阿嬤 Iris Apfel 曾在紀錄片說:「我感覺凡事都是有相關的,像政治、科學、經濟、時尚,一切皆為一體,體現著共同特質,我能運用它們,比方說我看一件衣服,它是受到很多事影響而成的,你幾乎能從衣服裡看出那個時期發生的事。」衝著阿嬤講的這句話,今天來跟大家聊聊,Vetements 設計師 Demna Gvasalia 的學長姐,安特惠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
安特惠普的時尚之路:
50 年代,時尚業為了回應二次大戰的委靡,Dior 的 NEW LOOK,其優雅終結了蕭條。窄腰寬裙、大量的布料,女性再度被這卓越風姿所傾倒。到了 60 年代,比起高級定製服,巴黎更多的是學生間的抗議(山宅一生在此時受到了啟發),青年文化在歐洲蔓延,受啟發的人們著迷於倫敦,好奇西太后 Vivienne Westwood 是如何用龐克重新定義時尚;在巴黎,那些傳奇們頭角崢嶸,Yves Saint Laurent 在 1966 年成立成衣系列「左岸(Rive Gauche)」,進行新的革命。
那比利時安特惠普呢?當地還是有著自己的設計師,但重要的是她,有著「安特惠普 Coco Chanel」之名的 Mary Prijot,她在 1963 年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Koninklijke Academie voor Schone Kunsten)成立了時尚和戲服設計學系(起初比較專注在戲服設計上)。
起初四年來學生雖寥寥無幾,但當中有一位,她叫做 Linda Loppa,她在 Mary Prijot 退休後,接下了系主任一職(1982-2007),她時尚之心令人敬佩,四處奔走為的就是這些比利時的青青學子們畢業後能得到他國買家注意,爾後的六君子、Martin Margiela、Raf Simons、Haider Ackermann、Demna Gvasalia…等都曾承恩雨露過(之後90年代她幫助成立了法藍德斯流行協會 Flanders Fashion Institute ,於2007年去了義大利時尚學院 Polimoda 擔任院長,請來六君子之一 Walter Van Beirendonck 承接系主任一職。)
這之中還有一位我們認為重要的人物想為大家介紹一下,就是 Jenny Meirens,必須說,當時的安特惠普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多連鎖店和大型百貨公司,要購物大多只能倚靠時裝小店,Linda Loppa 也開了小店引進像是 Montana、Jeau Paul Gaultier、Mugler、Gianni Versace..等品牌, Jenny Meirens 亦也是當時的前衛人士之一,她是第一個將 Comme des Garcons 和 Yohji Yamamoto 引進布魯塞爾的人,也是幫助 Martin Margiela 在巴黎創業的人。(P.S Jenny Meirens 已於月前過世。)
但比利時的時尚只環繞著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的品牌,隨著80年代初期,比利時的經濟部長 Willy Claes 發起「Textile Plan」開始將產業重心擺在時尚,相繼成立比利時時尚與紡織機構(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和金紡錘(Golden Spindle Award)後,一切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安特惠普六君子(Antwerp Six):
雖說名義上是六君子,但這 6+1 位分別是:Walter Van Beirendonck、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Dirk Van Saene、Dirk Bikkembergs、Marina Yee 以及 Martin Margiela(後面兩位還交往過,可以參照這篇)。諸位來自比利時賢能們的「反華麗(Anti-Glamour)」在80年代“後期”引起了媒體世人的注意,但必須提及的是 80 年代初期,巴黎先是迎來了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他們的黑和宅寂「震撼」了巴黎,致使六君子們爾後能更順利的進入「開放版的」巴黎。
那「安特衛普六軍子」這名字怎麼來的?這故事很長,70年代後期,上述七位來到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尚學系創辦人 Mary Prijot 在許多報導中都可以看到她以嚴肅著稱,謹遵好品味的守則,Dries Van Noten 曾說:「對 Prijot 而言,好的設計師只有一位,那便是 Chanel 女士,好的髮型也只有一種,那就是髮髻。」(注意到 Ann Demeulemeester 的造型都是髮髻了嗎?)
「Martin Margiela 從一開始就很厲害,Dries Van Noten 身上有許多引入注目的特質,Ann Demeulemeester 畫畫很強,有一次她跟我說我總是批評她,我回答她:『是的,這是我的職責。』」— Mary Prijot
Mary Prijot 認為時尚是門藝術工作,她以純藝術(Fine Art)的古典守則授課,連基礎都扎不穩的人就是敬謝不敏。她對優雅有著絕對的堅持,舉例來說:像是女性的膝蓋是最不吸引人的地方(香奈兒女士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就該隱藏起來,致使迷你裙、短洋裝這種詞彙是不會再她字典裡出現的。根據《Momu Blog》的介紹指出,她認為有著廣泛的藝術文化基礎才是成就好設計的關鍵,摩登和時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街頭和抗議其實並不引起她的興趣,世界當時正被龐克、新浪漫和無政府主義的氛圍紛擾著,她那高級的美感與當時的局勢氛圍呈現對比狀態,Jean Paul Gaultier 的叛逆跟她完全不是同一路數。
1980~1982年,六君子們(6+1)紛紛畢業了,他們各有千秋相互扶持,或許是被壓抑久了?他們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許多的天馬行空都與恩師的教條有著絕對的衝突(Dries Van Noten 曾坦承過其這點),但毫無疑問,系列當中你看得到藝術底藴和極致的優雅。
Martin Margiela 和 Walter Van Beirendonck 畢業於 1980 年;Ann Demeulemeester、Dirk Van Saene、Dries Van Noten 和 Marina Yee 畢業於 1981年;Dirk Bikkembergs 則是 1982 年畢業。
畢業後,他們便是在比利時的傳產下邊吸收經驗邊創立品牌,上述80年代初期所提到的政令和比賽幫助了他們,第一屆與第二屆的金錘獎冠軍便是 Ann Demeulemeester 與 Dirk Van Saene(Margiela 第二屆有參賽但最後是 Dirk Van Saene 贏了,但因此 Margiela 結識了評審之一的 Jenny Meirens),開始參與雜誌拍攝並四處辦秀,但世人並未能接納這樣前衛的設計,直到 1986 年,他們(藉政府的幫助)開著小巴士來到倫敦,參與 British Designer Show 後開始受到外界關注(這時 Margiela 人在 Jean Paul Gaultier 底下實習)。
有著布魯塞爾首間時裝店鋪盛譽的 Stijl,其男裝首席 Hendrik Opdebeek 在接受《AnOther》訪問時表示:「如果有著相同的國籍、一樣的成長環境,並且在做一樣的事,人們競爭的天性自然會受他人刺激,這對設計師來說也是一樣的,但因為他們六位的設計風格迥異,使得他們沒有直接性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以團體身份不斷茁壯,他們無需擔心需要變成第一名。」
文獻指出,儘管預算非常有限,但他們依舊在倫敦呈現相當有水準的秀,並藉傳單推銷自己,也就是在此時,為期三天的 British Designer Show,各大百貨買手在第二天注意到了他們;第三日時,媒體看見了他們的才華,因名字太難發音,便在當時給予「安特惠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之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根據《The Belgians: An Unexpected Fashion Story》所挖出來的資料表示,當時的媒體經紀公司(時尚星探) Marysia Woroniecka 描繪道:「他們沒有共同的風格,但 The Antwerp Six 這樣的團體故事比起單打獨鬥的時尚新銳來說要有趣多了,人人都搶著去看他們的設計、新聞稿還有照片是誰。」1988年,六君子在倫敦 Westway film Studios 呈現了首場團體秀,「這場秀很臨時,概念不同於我們之前所看過的所有秀。」
所謂比利時的無傳統時尚背景倒是幫了他們一把,因為一切都是這麼的新穎特別,隨著倫敦成名後,Martin Margiela 於1988年成立品牌辦了第一場秀,隨六君子前往巴黎繼續顛覆時尚…。
承下篇:
資料來源:
《The Belgians: An Unexpected Fashion Story》
The Cut
Momu Blog
Dazed
AnOther
Antwerp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