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只是個潮流網站,身為資訊消費者的你能從Hypebeast和Highsnobiety身上學到什麼?
2016年,Hypebeast以全世界第一個成上市公司部落格打響自媒體市場,其背後負責人/創辦人馬柏榮(Kevin Ma)和Hypebeast的傳奇是2005年開始,搭乘部落格旋風,加上創辦人對球鞋的一片傾心,打自大學(快)畢業到工作,放學到下班就是在更新潮流最新資訊,更新的夠快夠足,自然也有人看,這是他的起點。
關於當初為何要取名叫做Hypebeast?Kevin Ma在接受《032c》雜誌訪問時表示:「說實話,這名字不是我取的,我是從很多球鞋論壇中借來的。基本上它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Hypebeast意思是你買了一個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你只是跟著炒作而衝動購物。….我沒有想太多,就是自然而然發生。」
那他的成功之道呢?或許天時已有,人合則透過三大資深編輯(Petar Kujundzic、Arthur Bray和Arby Li)受訪時透露:「一直分享新聞和創新事物,然後要當最快的那一個。」換成新聞系的說法就是時效性和話題性。《032c》編輯Thom Bettridge也稍稍替讀者解釋了一番:「速度和新穎是Hypebeast的做事核心,每個旗下編輯的日常工作就是產出12篇文章至少,有時甚至可以達到20篇。如超人般的產量背後倚靠的叫做“Re-Posting(暫譯:重編)”的技法,從編輯團隊大量的RSS摘要、新聞稿、瀏覽器書簽和廣告合作的媒體工具中一步步養成。
在這個茫茫資料庫中選出受用的加以修飾、複製貼上、改述成短篇的網路文章,這是大家熟悉的Hypebeast風格,如開胃菜般的訊息,片段的文字、圖片和超連結。
而來自香港、東京、紐約各地的資深主編則指揮著每日的新聞素材,並分發社群媒體管理員“們”予之發揮。這是Hypebeast“內容”的祕訣,或者只是一個關於出產一篇文章你需要多少檔案資料的假設分析。無論如何,他們的結果呈現的是巨大的販售資訊,且是跨時區的24小時的。他們的編輯告訴我,對於自己的內容(被拆解)在許多不同地方高頻率的發佈並不為所動,每樣資訊都會被更新更吸引人的東西取代,如同Kujundzic所透露的:『我們永不回頭看。』」
換言之,「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他們取新聞學六何法(5W1H)的精華自用(當中只單呈現Where / When / What),在網路新聞的世界裡,報導越多越快越新,越是受到廣告主青睞,他們的努力也是為了自己,編輯評論道:「東西直到被分享前都是稀有的,被下單之前都是新的。….他們的工作是盡可能的壓縮網路對自己有利的市場,只要是能維持住觀眾的興趣,而這至今尚未有任何飽和的跡象。」當然,粉絲的忠實也是Hypebeast的一大賣點,甚至每週最佳評論也是鼓勵大家踴躍發言,「沒有他們,也不會有今日的Hypebeast,有時他們會給我們意見,確實是蠻需要的,但我們很明顯沒採那每一個評論,因為那戰場太瘋了,大家一直對其他人叫囂。」
如今Hypebeast貴為最重要的資訊分享網站之一,曝光是他們最有利的產品,更別提後面還有HBX電子商務可以從旁協助一條龍式的銷售。可是否這樣會有其公正爭議?「這還蠻難選擇的,起初常常天人交戰,因為Hypebeast已不再是興趣,熱情還是在,但它已經是一家公司,整個產業開始往那個方向移動,只要坦誠公開,和那些你欣賞喜歡的牌子合作,這些都是身為一間公司必須做的。」Kevin Ma表示,「我猜我們的工作就是確保能盡可能的去幫助客戶,他們來找我們就是因為需要幫忙,不是嗎?」
很快的,編輯從香港移師柏林來到Highsnobiety總部。如果說Kevin Ma是對球鞋的熱情成立了Hypebeast,那Highsnobiety則是受到酷和創意所吸引,對資訊和時尚的喜愛成就了他的眼光獨到,在2005年由David Fischer起家的Highsnobiety,日以繼夜,為的就是用資訊把網頁給填滿,David Fischer表示:「11年來,Highsnobiety沒有一天是沒新聞的。」幾乎有將近5年的時間都是他主編,而在網站創立後的幾個月,David Fischer前去巴黎訪問Colette團隊,這是Highsnobiety網站第一次專訪和使用原創的照片。
關於Highsnobiety名稱的由來?你可以先拆解High + Snobiety,「我個人是把Snob(驕傲自負的人)這個字看成正向的,每個人在某方面都有這種傾向,可能是食物、球鞋或是某樣東西,重點是在品牌,不是在價格高低。」
如今因為社群的影響,時移世易,數字、話題和分享遠勝過千言萬語,可相較於Hypebeast,《032c》的編輯Thom Bettridge在形容Highsnobiety用的是“integrity(正直)”。廣編的部分依舊是Thom Bettridge好奇的部分,可絕大多數,觀眾反彈的,大多都是Highsnobiety的自產內容。「人們可能不是100%能夠分辨什麼是付費內容,也因為那時我了解到我們無須撰寫每一樣東西,我也了解到必須要站穩腳步並且說:『老實說,我們不需要寫這個,所以如果你想要這個專案,你就必須付錢。』」
非記者出生的David Fischer(他學商的),雖嘴上說著不在乎這個記者的社會責任重擔,但卻也有著一定的堅持與自尊,「但許多方面,我仍覺得有些事情,對於觀眾來說,必須是公平的。當你在和他們溝通時,你會想要誠實以對,尤其是在現在的社群媒體上,當東西不夠真實時,你很快就會被痛批,我們藉市場監督著自己,觀眾比《紐約時報》的老闆還要嚴格許多。…..觀眾不會在乎自己說了什麼,而且你也不能刪掉留言,因為後果會更慘。我們很在意這些回應,社群媒體是個非常即時的反饋循環,當你某方面持續有反彈時,就必須重新思考它,到最後,吸收仇恨,學會創新。」孟子曰:「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說的便是他們了。
如果說Hypebeast有著Re-Posting的高招,那Highsnobiety則是樂於求新,「我仍比較喜歡分享一些別人沒分享過的事物。」但近幾年間,Highsnobiety也將方向轉變為深度文章,「如果你平日來看我們的網站,你會發現有些評論式的文章,有我們網站自產的圖片內容,也會有關於球鞋市場分析的..等等,而好笑的是說,人們真的會花時間去了解它們,我現在會遇到有人跟我說:『你的網站內容近幾年成長好多。』」
值得一提的是,Highsnobiety和Hypebeast的創辦人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都很懷念當初網路沒這麼發達,大家會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穿著別人不知道的球鞋,在論壇互相切磋討論的日子。
如今的網站百家爭鳴且參差不齊,David Fischer面對這樣的大競爭市場,他表示:「真誠是在網路很重要的一部份,因為每個人都可能藉由網路爆紅,但你真能創造影響別人的事物嗎?你真的能夠因為寫了什麼讓人們想去買你的牌子嗎?這也是我認為真誠重要的原因,維持住更是難上加難。我們也曾陷入只追求流量的迷思,所以常問自己:『作為品牌來說這樣合理嗎?』通常踏入社群的第一步是『好!我們來做吧,這一定會導入超多流量。』但之後就會想:『等等,可能點閱次數不是一切呀,這流量也必須要在對的人身上。』有時這很糾結,因為你想要成長,也想要往對的方向成長,在近幾年,“釣魚新聞(clickbait)”變成很熱門,有Buzzfeeds、Elite Daily和上百萬個類似相關網站,曾有一度大家會被他們的成長迅速和高點閱所驚豔,但我覺得我們正進入一個自我反思的領域:『所以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真有人在乎他們的存在或內容嗎?』」
「有很長一段時間,Hypebeast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內容和觀眾都很相似,兩個網站是越來越像。很多時候,Hypebeast是大幅的領先我們,有這樣的人在我們前面不是一件壞事,這是良性競爭。但我覺得在過去兩三年,事情慢慢在轉變,他們有了電商,我們則將內容增量,所以現在我不會說我們還是競爭對手,因為我們都是在大環境下爭取資源的人。像是幾個月前,我問我們的實習生:『你從哪裡得知球鞋訊息的?』他說:『Instagram.』你聽到這答案是要能怎辦?難不成要去和Instagram打對臺嗎?現實就是現在的小孩根本不屌你的訊息從哪個網站來的,就在當下你會了解到,你必須提供別的地方沒有的東西。」
在此引用《批判的媒體試讀》一書中的結語,傳播學大師Wilbur Schramm曾說:「閱聽大眾是一種平衡的力量,可以決定傳播制度及媒介提供的服務,…….可惜一般大眾,包括閱讀、觀看和收聽的人在內,都低估了自己的力量。」引申之,每一位報紙讀者都應該體認自己擁有的力量,即使身為資訊消費者,也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懂得看報,才能儘量避免對生活環境和人物是的誤知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