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TALKS

都離開同名品牌快十年了,為何時尚界對Martin Margiela依舊是念念不忘?

00004031-1
這是一篇來自《Belgium:An Unexpected Fashion Story》的文章〈The School of Martin Margiela〉,由《Weekend Le Vif》 時尚編輯Anne-Françoise Moyson所撰寫。在近期〈Margiela:The Hermès Years〉的展覽聲浪下,我們以此來闡述Martin Margiela讓世人念念不忘的原因: 

Martin Margiela做了許多一般人不會做的事,他會第一人稱複數的“我們”來取代“我”,撇去自我主義,將身份隱藏其中。後頭的白棉標簽帶著四個針腳是他選擇的Non-Logo,這樣的白,有著他所頌揚整合的 「Meudon White」效果。從時裝屋出來的衣服都有著旺盛的喜悅:來自回收的衣服、岸邊的廢料、欺眼設計、不合比例的放大輪廓、復刻和歷經滄桑的時尚感,為前所未有的衣服激起了諸多靈感。

經過Martin Margiela的巧手,他在創意面的挑戰成就了自身非凡的地位,無論他人身在何處:曾經是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1974-1979)的學生;在Jean Paul Gaultier工作期間(1984-1987),磨練自技藝;到了Hermes(1997-2003),成為女裝創意總監;或是和夥伴Jenny Meirens於1988年,創立了同名時裝屋,並於20年後(2008)拂袖而去。

他脫離商業得來的自由所定義出的美,撲寫著革命的詩歌,這並非只是單純的想從業界系統逃離,而是強調獨特性和與眾不同,他大膽的開創新領域,帶著對服裝的尊敬和前人的經典,往現代版本的古典主義進行研發,Martin Margiela將材質拆解重組,無限制地重新定義解釋所謂的衣材,用我們沒看過的方式在服裝上注入新的聲音,讓人得以重新思考關於穿與被穿的辯論之上,並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曾經的設計重新翻玩。

martin margiela
對於Martin Margiela,萬物都像實驗室中的研究主題,無論是服飾、伸展台形式、邀請函、拒絕面對面的訪談..等等,但沒有一樣東西能像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時裝屋充滿源源不絕的概念想法,但在這個要求時尚必須要像應用藝術那樣平易近人的產業當中,這句話就如同枷鎖一樣,然而,這些發明、實驗和對服裝熱情宣言,註定是要將Martin Margiela放在高位上讓人頌揚,無論他願意與否,倒也默默培養出許多死忠追隨者。一直以來,他所秉持的信念只是單純想要創立一個“既創意又實穿”的品牌,其概念隱含的智慧在服裝上顯得相得益彰,他的受歡迎也成了未來世代的靈感發想,Martin Margiela所堅持不懈和極端的方式成了任何想徜徉在冒險道路上人的明亮燈塔。

確實,許多在90後對於時尚有所憧憬的人,還有在安特惠普皇家藝術學院或是崗勃高等視覺藝術學院讀書的人,Martin Margiela都在他們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莘莘學子找到了一個說著相通語言的人,Martin除了改變了他們,也找到抒發的全新管道,將最喜歡的願望和淺藏內心的欲望得以宣泄,將一切轉換到時裝的表達上。

Maison Martin Margiela首場個展

Maison Martin Margiela首場個展(1997 6/11-8/17)

如果要為也是以團為單位的Vetements在巴黎時裝周中的聲勢浩蕩尋個理由,無疑就是因為Margiela追隨者的功勞,這些粉絲對此也毫不避諱,他們依舊深愛著Margiela。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身穿實驗白袍,創造出無個性信仰的男子,會被世人稱作「前衛時尚的先驅(Grandfather of Avant-Garde)」,可即便如此也是難以真正形容Martin Margiela。事實上,在他1997年第一場在荷蘭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個人展覽之前,他那如詩畫般將舊物重置的風格早已被編纂在學校的教科書當中,當然,一直以來都有他的研究文獻,大家也曉得其重要程度,真要說原因為何,或許就是Martin Margiela早已把生活當作自己的白色實驗室。

 


 

PicMonkey Collage

關於後續的啓發(毫無疑問最知名的案例是Raf Simons),我們可以從MaIson Martin Margiela時裝屋聊起,當中倒也培育了不少業界能人,舉凡:Hermes女裝創意總監Nadège Vanhee-Cybulski、Ann Demeulemeester的Sébastien Meunier,還有,Vetements的Demna Gvasalia,然而,鮮少人知道,Hedi Slimane也曾經過MMM時裝屋的洗禮,引用他在《Hint Magazine》的訪問表示:「我的誠信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不常談論這個,但我年輕的時候曾在Martin Margiela下當過實習生,在時裝屋草創時期。對我來說,他是獨創新穎的人;對我來說,他發明了誠信。」

Hedi Slimane 90 年代在 Margiela 實習時

Hedi Slimane 90 年代在 Margiela 實習時

回顧2015年《WWD》也曾以〈Martin Margiela Influences Young Designers〉一文解釋Maison Margiela時裝屋,文中指出,「或許對這些設計師來說,最好的教育不是想像時尚,反而是超越時尚。這些從Margiela時裝屋畢業的設計師,他們作品多少都帶著哲學性和社會學的性質在。」巴黎的創意設計獵頭公司Agent Secret總裁Agnes Barret表示,她曾勝任Margiela的系列總監,指派設計師到各個支線崗位上。「Martin就像是藝術家,他提供草稿後詢問每個人的意見和作品後,並將其化為巨作,無疑的這是非常難得的特質對他這樣等級的設計師來說。他就像燈塔一樣,啟發著別人,非常純潔、有吸引力,其他設計師都和他相處的很融洽。」
maison-martin-margiela-eye-of-gyre
Vetements領頭羊Demna Gvasalia在2016年初接受《Bof》專訪時也表示:「關於衣服,真正讓我學習到的地方是在Margiela工作時期,….我看到Margiela 90年代品牌剛開始時期的衣服,那是研究性的時尚,他們拿一件襯衫,然後拆解,在重組成一件新的,其核心概念是你必須充分了解你所在做的事,用其創造新的東西。」

 

 

 

 

 

 

 

 

 

LEFT. Maison Margiela. Spring 2000. RIGHT. Vetements. Spring 2015. •••••• #maisonmargiela #martinmargiela #vetements #demnagvasalia #readytowear #manrepeller #fashion #design #inspiration #pfw #paris #ideas #muses

Who Inspires Whom(@whoinspireswhom)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關於兩者之間的模糊關係?《界面新聞》就曾問過川久保玲的老公Adrian Joffe關於Vetements和Martin Margiela有何相似之處?是否能成為這個時代的領導者?Adrian Joffe回答:「他過去為Margiela工作過嘛,自然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我聽到的八卦沒錯,Margiela本人也覺得Vetements的東西很像自己做的。Vetements是個不錯的品牌,有許多年輕設計師,和大量品牌合作,同時也沒有那種過分的野心。它的出現,進一步撼動了時裝原有的界限。Demna Gvasalia為Balenciaga設計的系列很好,Gucci的Alessandro也很優秀 — 沒錯,Demna Gvasalia借鑑了很多,但現在誰關心這個呢?或許這個時代已經不存在真正的創意了,有好的造型師就足夠了。你覺得誰能接任川久保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