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umber (N)ine到TheSoloist.,進入宮下貴裕的搖滾異夢
1973年,宮下貴裕(Takahiro Miyashita)出生於東京,16歲來到了美國便深受到美式風格所啟發,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設計師,直到某天工作的地方要他為店設計一些家居系列,19歲的他給了老闆20個設計樣本,到了1997年,它成立了Number (N)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_UTtcq2_yQ
當初的Number (N)ine與Unerdercover兩位可以說是東洋來的Raf Simons,品牌設計看得出受到美式作風和90年代另類音樂的感觸很深,媒體的形容詞不乏「搖滾」,可即便品牌是成功的,Takahiro Miyashita依舊在2009年離開品牌,花了一年的時間佈局關於他的下一步,於2010年成立TAKAHIROMIYASHITA The SoloIst.。
他以TheSoloist.為名稱就是要強調創作上的自由,他在接受《Style Zeitgeist》雜誌訪問時表示,「Number (N)ine 像是一個樂團,我常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想要成為一個全然獨立的設計師,像是獨唱歌手,彷彿John Lennon離開The Beatles而成為John Lennon一樣。」
這樣的“叛逆”其來有自,還是高中生的他已在擔任造型師的助理,甚至還被學校退學(他承認當時有偷呼飯)。引用《T Magazine》描述,Miyashita大部份的時光都在澀谷和新宿街上度過,他把僅用的錢拿來做採購,並將衣服拆解重組,這個過程教會了他如何設計,並在之後與日本時尚名所NEPENTHES(Engineered Garments的母家)合作。
「我退出並成立了 TheSoloist.,我只是想設計一些超現實又能穿的衣服。我就只是跟著直覺走,我不想要只做高端精品或是街頭潮流,我想要設計某種結合兩者,某種新的、不同以往,而且看起來聰明的服裝!」— 宮下貴裕(Takahiro Miyashita)
如今TAKAHIROMIYASHITA The SoloIst. 已邁入第7個年頭,「對於設計,自己的品牌我感到越來越自由,服裝也更貼近我的想法。」他的靈感發想並非說是開門見山,也不是單純以服裝呈現,像是2017年春夏系列,雖說是以David Bowie為靈感,可你卻看不太到以David Bowie的經典,「我想要變成另一個人,完全不同的個性,就像David Bowie變成Ziggy Stardust那樣。」這是一個從音樂為靈感的案例之一,他也曾和日本攝影師兼好友Kenji Kubo合作,以搖滾傳奇Kurt Cobain影像為題,他曾說:「我仍相信音樂會改變文化。」
「讓我們與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大多受到年輕文化影響,尤其音樂。」— 高橋盾(Jun Takahashi)
Miyashita曾經在東京組團玩音樂(Highstreets和the Ivory),即便他已三年沒寫過新歌,他仍持續去享受演唱會的洗禮,也和高橋盾(Undercover)保持友好關係,兩人在巴黎的Showroom也是在隔壁而已。「我記得大概是20歲的時候遇到高橋盾,他當時已經非常成功,Number (N)ine才剛起步而已,然後高橋盾致電到工作室說想要看我的衣服。他第一次來時,我正巧要出門,我打了聲招呼就走了,因為我當時非常緊張,但之後我們變得很要好,在東京常出去喝酒,我還會為Undercover的秀做一些音樂。」關於他那鮮少卸除的太陽眼鏡,他曾說:「我的臉就算展示出來也沒有意義的,這就是我不這麼做的原因。的確,我也厭倦自己的臉。」
外界形容,他大概是時尚產業少數的嬉皮人士,這並非是在說他的服裝,而是他那自由隨性的創作模式,在17秋冬系列中,他解釋:「服裝的內裡是我最喜歡的部分。」重點便是讓內裡能夠喧賓奪主,將解構執行在最棒的地方。他依舊向街頭行人、音樂電影取自靈感,但當問及本季的想法啓發於何處?他含蓄的說:「我不知道,問我的大腦吧。」問他是否很多設計都來自淺意識?他點頭如搗蒜的表示:「有時候我會覺得是別的人格在設計衣服,因為當我看到成品我根本不記得有做過這個。」
對他來說,現在的TheSoloist.就如同音樂一樣,每個服裝系列都像是專輯內的一首歌,他不會停止創作,他只期許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讓他能把腦袋的東西呈現在這世界上,其服裝風格倒也獨樹一格,用日本來的Haider Ackermann來形容或許更恰當些?他那持續向青年文化取經,不斷更新進化的靈感,讓他期許一天會有36個小時,道也說出了每個創作者的心聲。在品牌尚未被虛華的產業侵蝕之前,他那不見輿薪的性格,如依靠一般,讓我們知道現今時裝背後還有精緻價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