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真相: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80年代,世界處於一個富裕向上改革開放的時期,尤其是日本,受惠於韓戰及冷戰的牽制,得到美國極大的經濟援助以及重工軍火訂單,1960年代開始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加上被國際強迫放棄軍事力量(只有本土防衛力量,故稱自衛隊),所有政策一致專注於鞏固經濟實力,1984年日經指數突破萬點,最後飆上歷史最高點3萬8,957點,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
戰爭不只改變了日本的經濟體質,也改變了日本的傳統服裝,二戰結束後婦女放棄了厚生署指定的制式工作褲「もんぺ」,開始導入美式文化並穿上裙子,同時巴黎的時尚也透過美國的介紹引進日本,像是1947年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或是60年代的「常春藤Ivy style」。80年代日本服飾開始了設計師品牌的概念,不再是單方面吸收西洋資訊,這時期的先鋒設計師可以說是日式黑船,硬是敲開鎖國的巴黎時尚,著名的有:Takada Kenzo、Yamamoto Kansai、Kawakubo Rei以及Miyake Issey。
生意模式
他出生於日本廣島縣廣島市,1965 年畢業於東京多摩藝術大學,並於 60 年代末搬到巴黎進入時裝學院學習,中間曾在法國時裝設計師 Guy Laroche 和 Hubert de Givenchy 底下工作,期間他發現自己無法習慣高級訂製的低延展性,之後便轉往紐約與 Geoffrey Beene 合作;回到東京後的他,在 1970 年四月建立 MIYAKE DESIGN STUDIO,並推出品牌「ISSEY MIYAKE」;1973 年,三宅一生被被邀請到巴黎與 Sonia Rykiel 和 Thierry Mugler…等其他設計師的共同舉辦展示會,也為了日後的日本設計師開了第一道門窗…。
直至今日,品牌依舊為私人所控管並未開放,所以外界也不易得知實際銷售數字,不過根據統計目前旗下共囊括 ISSEY MIYAKE、BAO BAO、PLEATS PLEASE、HaaT、132.5、香水、手錶…等 11 項分支,全球至少 334 間門市以及十數間旗艦店,台北信義微風一樓 BAO BAO 門市開幕時,也創下單日業績突破400萬元的數字。
廣島原爆
「我知道原子彈悲劇般的重要性,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責任。我們感謝上帝賜予原子彈給我們,而非敵人。我們祈禱他會引導我們跟隨他信念及目的來使用它。」— 美國總統杜魯門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 8 時 15 分,美國陸軍航空隊第 509 混合飛行大隊的 B-29 艾諾拉蓋號轟炸機,於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70,000 多人瞬間在暴風與高溫下化為虛無,當時才小學一年級的三宅一生因距離核爆中心較遠(總破壞半徑約 1.6 公里)僥倖逃過一劫。
在一篇《讀賣新聞》的專訪中,Miyake 說當天早上剛踏進教室,突然就聽到爆炸聲巨響,教室爆裂的玻璃碎片還插進他的頭上,返家路途中看到無數燒焦的遺體,母親雖然倖存但仍半身燒傷,因為醫療匱乏只能用生雞蛋勉強覆蓋傷口,並在不久之後死去。
2009年,三宅一生先生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一篇名為《記憶中的閃光(A Flash of Memory)》,除了表達自己堅決反核的立場,並希望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 8 月 6 日能前往廣島訪問,「當我閉上眼睛,我仍看見常人不會經歷到的事:天空突然閃著通亮的紅光,接著出現的是蕈狀雲,每個人都往不同的方向逃難,這些景象依舊歷歷在目。我曾嘗試去遺忘,可惜失敗,我選擇將這段回憶拋在腦後,去思考什麼事物能不被摧毀,可以帶著快樂和美感。我向時裝設計領域裡挖掘,部分的原因是,服裝設計是種創作的形式,是現代和樂觀的。」
5月風暴
1964 年,適逢東京奧林匹克奧運,受到日本攝影師篠山紀信以及平面藝術家橫尾忠則的刺激,Miyake 決定前往巴黎,在高級訂製服的學校進修了 9 個月;1968 年法國因為戰後高等教育過度膨脹導致學位貶值,畢業等於失業的威脅下,教師與學生走上街頭並佔領學校,基層勞工隨即也跟著響應。這場被稱為「五月風暴(Mai 68)」的學運,讓 Miyake 注意到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以及年輕人的地位提升,他開始質疑身在時裝屋為有錢人訂製服裝的行為是否合理?因為世界將是一個「普通人的時代」。
A-POC
「衣服的剪裁,由身體來決定。」
.
在談到眾所皆知的皺褶設計之前,必須先了解三宅一生對於面料的態度, Miyake 在 1986 年的《時代》雜誌上表示織品之於面料就像是木頭上的紋理,人們無法抗拒它;有別於傳統西方把布料對應人檯做剪裁,去雕塑出理想的曲線,三宅一生採倒逆施行的方式,用一塊完整的布料包裹住人的身體,類似日本的和服與印度傳統服飾紗麗(Sari)的概念,強調服裝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先開發布料,再讓人體自己去詮釋衣服產生的形狀。
「我會閉上眼睛,讓面料告訴我該怎麼做。」
雖然直到 1998 年才由設計師藤原大(Dai Fujiwara)正式推出系列,但是 A-POC(A Piece of Cloth)概念可以說是三宅一生設計理念的根本。
皺摺起源
「這是 Issey Miyake 的誕生,我覺得自己終於成為一個設計師。」— 三宅一生
在我們了解到三宅一生和他的設計團隊是如何重視布料研發,就不難理解之所以後來革命性PLEATS PLEASE 系列的誕生。品牌董事同時也是布料設計師的皆川魔鬼子(Makiko Minagawa)表示,Miyake 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其他人都沒有見過的素材。
兩人相遇說來特別,原本魔鬼子只是想找人洽詢倫敦留學的資訊,沒想到聊著聊著就加入了三宅設計事務所,一直到現在;Pleats 面料靈感來自一個折疊成四角的聚酯絲綢圍巾,魔鬼子說:「Miyake 偶然看到那塊摺疊後的聚酯纖維,高興地大叫『不會皺!』,這是一條觸發全部的圍巾。」結合工程師山本子先生與筑波大學的 Jun Mitani 教授協作,該面料於 1989 年被研發出來,四年後成為一獨立完整的系列,Miyake 曾表示:「這是 Pleats Please,這是 Issey Miyake 的誕生,藉著 Pleats Please 到全世界,我覺得自己終於成為一個設計師。」
跨界合作
「設計衣服不是孤獨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與人的交集。」—Miyake Issey
從 1996 年到 1998 年,三宅先生共邀請四位藝術家跨刀合作設計,分別是森村泰昌、荒木經惟、TimHawkinson以及蔡國強。
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
這位擅長自拍戲謔照片的攝影師,是第一個參與的客座設計師,這件翻攝自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名作:《泉》(The Source),大膽的對比了裸體和蒼白的皮膚的女神雕像。
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 )
日本出了好幾位情色攝影師,但都難以挑戰荒木經惟的地位跟前瞻性,1997年,他以擅長的攝影風格,成為Pleats Please第二個合作的藝術家。
Tim Hawkinson
該藝術家喜愛運用各種異素材,如塑料袋、用過的襪子甚至自己身上剝離的有機物,再結合音效、或是動力機械,例如Emoter(2002)就是 Hawkinson 將自己的臉部攝影做分解,連接導線讓機器操控表情的呈現。對於Miyake來說,這種合作是一種嘗試,掛在牆上的東西跟穿在身上的衣服結合,促使我們考慮時尚藝術的交集,挑戰既定的性別和身份觀念。
蔡國強(Cai Guo Qiang )
中國爆破藝術家以龍為主題,1998年在 Cartier 基金會的展覽中心,一次點燃超過50件Pleats Please洋裝,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這種聚酯纖維非常容易燃燒,先前測試結果常把整件衣服化為灰燼;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後終於完美表現燒製的龍型焦痕,後來也被轉印成圖案走上伸展舞台。
奧林匹克
1992年奧運會主辦方為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隆納,美國NBA派出由Michael Jordan、大鳥伯德、魔術強森等組成的夢幻隊輕鬆摘得冠軍,同時也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屆奧運會,立陶宛在蘇聯解體後第一次獨立參加了此盛會。加州外科醫生Edward Domanskis博士當時擔任立陶宛的隨隊醫療團隊,他向Miyake Issey提出邀請,希望他可以為官方制服打造設計。雖然臨危受命時間非常急迫,但團隊依舊研發出運用新技術切割的輕質聚酯織物,以及一種全新打褶織物的方法,可收納的帽子設計,能展現奧林匹克標誌和國家名稱在一個足夠大的寬度,這個合作也被評選為有史以來最佳的代表隊服飾。
BAO BAO
「最初的想法,是想讓包包在使用者手上形成最終的形態。就像是互動式藝術的一種形式,我就是想作出會不斷變化的包包。最終,BILBAO 跳脫傳統與舊有的生産技術,成爲跨時代的產品。」— 松村光
新生代消費者,對於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的認識,可能從這顆包包入門居多;其實這款產品,最早只是 Pleats Please ( Issey Miyake ).裡頭的一個配件系列,2000年的誕生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片片分離,而是只在底布上黏貼薄片塑膠布,類似現今的運動系列;但由於長期以來銷售反應熱烈,10年後才被獨立成 Bao Bao Issey miyake。
至於為什麼會有「BAO BAO(バオ バオ)」這個可愛的名稱呢?起源有兩個,一個是在Pleats Please發展配件時,壓紋系列是第一個開發出來的款式;由於工廠製作熱壓的過程中會發出「霹啵」的聲音,利用這個有趣的聲響,團隊想出系列的名稱:BILBAO(ビルバオ)。
另一個來源,則根據1993年進入Issey Miyake,並擔綱主要配件商品設計的松村光(Hikaru Matsumura)先生表示,該包款最早受到位於西班牙畢爾包(Bilbao)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所啟發,這間由Frank Gehry所設計的解構主義建築,沒有一處是單純的平面,像個巨大的有機物充滿幾何美感,可以説是一種與保守觀念完全對立的革新創作,恰好與松村先生想在包包的世界引發一場創新革命理念不謀而合,故以BILBAO命名之。後來推廣品牌,2010年才改名為大家所熟知的BAO BAO。
一場舞蹈
Miyake一直對體育類的相關活動很感興趣,也從很多運動選手的身體、動作、習慣得到服裝設計靈感,早在他做出可機洗快乾織物系列「HOMME PLISSÉ ISSEY MIYAKE」之前,1991年法國的芭蕾舞蹈家William Forsythe就曾委託過他製作舞團服裝,這種針織褶皺面料不能夠承受舞者的運動強度,但他們的身體曲線也讓服裝更加出眾,他們彼此交換服裝甚至嘗試不同性別的設計,這讓Miyake意識到他的設計不該為了高尚或富有的人製作,應該要實現「創造任何人都可以穿的衣服」才是。
攝影師Irving Penn
史上有不少服裝設計師跟時尚攝影師完美合作的案例,例如:Yves Saint Laurent與Helmut Newton、Marc Jacobs與Juergen Teller,以及Issey Miyake與Irving Penn。
1983年,Miyake驚訝Irving Penn在《 Vogue 》發表的作品,對於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產品竟然可以這樣詮釋,他說「很明顯地Penn比我們走得更前面。」雙方從1986年開始共事,到1999年已經製作了近250張照片。有趣的是,通常品牌形象照片都是設計師本身提出想法在與攝影師溝通,希望能拍出「品牌形象」的照片,但Penn獲得了完全的藝術自由,Miyake從來沒有踏進過Penn的攝影棚,Penn也沒有參加任何Miyake的發表會,兩位藝術家之間仍然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視覺對話;你甚至可以說Penn的作品完美了Miyake的世界觀。
「過去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人,他能在審視我的作品時傾聽到我的聲音,並通過自己的創造來給予它們新生」— Issey Miy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