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STORY

內行看門道,你不知道的四大時裝周起源與幕後推手

時裝秀的起源

根據《Fashionista》時尚歷史專題,故事可以回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懂得商業操作的設計師會僱用一些女生穿著他們的設計在賽馬場附近走動,讓她們能夠被媒體注意到並上報。直到20世紀後,許多高端設計師才開始正式娉請時裝模特兒或是用人檯向精英消費族群展示他們的設計。當然,這些都是非正式且隱秘的展示會,在模特兒隨性的在一旁走動時,顧客們則是在享用自己的茶點。

paul-poiret-1925_how-fashion-became-a-show
via lauradahl.com

然而,兩位巴黎設計師Paul Poiret和Lucile兩位已在當時透過「發送邀請函」給高高在上的顧客們。設計師Lucile將原本只是服飾買賣的場合變成了值得注意社交聚會。在當時,時裝秀上的模特兒開始佩戴著號碼牌,對照出他們所穿的服飾,好讓消費者能夠追蹤選購,Lucile描述她的設計為「多愁善感的禮服」,用像是「愛在霧中」的包裝譬喻來讓衣服更有意境些;而Poiret則以較誇張的方式來宣傳他的系列,他被視作「將戲劇因素引入時尚界的第一人」,根據《流行背後的秘密:中國現代服裝的文化內涵》一書中指出,「在二戰中組織的一系列『喜劇舞台時裝秀』,他給一群用鐵絲做成的小模特穿上高級時裝工作室製作出的經典巴黎高級時裝,並將其置於各種主題的舞台背景中。這項展覽在歐美巡迴演出,為巴黎找回了全世紀的目光,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顧客,巴黎高級定製時裝業由此開始復興。」在這之後,1947年,Dior先生的「New Look」則為時尚界帶來嶄新革命。

 

世界第一個時裝周:紐約時裝周

根據眾文獻指出,「時裝周(Fashion Week)」的起源是在1943年,因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開打,美國的編輯們無法去巴黎看秀,致使紐約以此為“契機”開辦了時裝周(當時叫做媒體周Press Week),由美國時裝協會CFDA創辦人之一的Eleanor Lambert所創,當然用意就是讓美國人的設計有個發揚光大的機會。從那時開始,時裝周期間紐約大街小巷都有可能是別人的伸展台,直到1993年,美國時裝協會才決定以布萊恩公園的白色帳篷為固定發佈場所,也順勢更名為紐約時裝周(New York Fashion Week);在2010年時,將發佈場所搬到林肯中心的Damrosch Park。(而著名的白色帳篷是由“如今的”時裝周主辦單位IMG和贊助商Mercedes-Benz所安排,故時裝周也有Mercedes-Benz Fashion Week和The tents的別名。)

new-york-fashion-week-lincoln-center-w724
via www.stylecalling.com

紐約時裝周有位必須提及的重要人物就是Ruth Finley,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表示,紐約主辦方為解決模特兒、場地和來賓…等等諸多問題,他們會求助於《時尚日程一覽(Fashion Calendar)》,該刊物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列出時裝周上的每項活動,從走秀到雞尾酒會應有盡有,而它的創辦人就是Ruth Finley,她擔任「時裝周調停者」已70多年,並於2014年CFDA頒給她特別貢獻獎。

Ruth Finley’s Fashion Calendar (2014 CFDA FASHION AWARDS) from Joe Sabia on Vimeo.

另兩位重要的人我們頒給Helmut Lang和Calvin Klein,他們讓原本是最後一個舉辦時裝周的紐約在日期上排到了第一位,原因除了美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可以囂張外,也是為了反擊業界對美國設計師一味模仿歐洲時裝秀的評語,Helmut Lang率先提前發佈了1999春夏系列,而許多設計師也隨之跟進。

 

米蘭/倫敦時裝周都因為國爭光而起

米蘭

而義大利貴族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受到美國Press Week的啟發,進而開始於自家客廳舉辦品牌預覽,根據英國《衛報》指出,從事將義大利舶來品輸出到各國(主要以美國)的Giovanni Battista 於1950年在Villa Torrigiani舉辦了第一場商業時裝秀,在法國正在從戰後復甦時,Giorgini感覺到許多義大利設計師想與巴黎時裝有所區隔,甚至想與之匹敵,他以自身國際行銷的商業頭腦舉辦了一場以1951 S/S 義大利系列為題的發表會,為的就是吸引那些前去巴黎看秀的採購和編輯能來欣賞。此舉相當成功也令人欽佩,要知道在50年代,從美國到佛羅倫斯就是一周的船程,還有數個小時的車程,從巴黎出發也是舟車勞頓,Giorgini必須讓這場活動物超所值才行。當時Vogue的編輯這麼告訴Giovanni:「每個人都看起來非常有興趣,我想我們短期之內就會合作。」1952年,在其他單位的協助下,Giovanni在佛羅倫斯的彼提宫(Palazzo Pitti)舉辦了發表會,有許多初出茅廬的義大利(貴族)設計師也參與盛宴。

08-g-b-giorgini-modelle-19561-1105164_0x440
via Vogue.it

值得一提的是Giovanni在當時就已了解到成衣的重要,在秀上,你甚至可以看到褲裝的出現,還有他的邀請函,1952年的封面就以文藝復興的畫像為主題,為的就是強調義大利的時尚和手工藝(猶如現在的Made in Italy般)。Giovanni的孫子Neri Fadigati在受訪時表示:「爺爺真的很喜歡這個國家,他的祖先曾在19世紀的時候投身義大利獨立戰爭,他們都自願去參與奮鬥。」

fadigati_giovanni_maria_185via verveux.livejournal.com

像是Emilio Pucci、Missoni、Roberto Capucci在50年代都擔任將義大利時尚發揚光大的責任,爾後因佛羅倫斯的地方不夠寬敞,其機場也無法容納大量的國外時尚人士(當時的好萊塢大明星和名導演已會來到這裡逛街和看秀),致使將地點在60年代時轉移到羅馬,後移師米蘭,在1975年,終於有了義大利第一場時裝周「Settimana Della Moda」。

倫敦

在2016年初一本《Whatever Next ?》揭露了倫敦時裝周的秘密,書中講述了作者Tony Porter多姿多彩的時尚人生,在做過許多工作後,於60年代他開設了屬於自己的時尚公關公司,他對倫敦竟然沒有像米蘭和巴黎一樣能招待記者和採購的時裝周感到荒唐,在1971年,他前去詢問英國服裝出口協會(Clothing Export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是否該有人統整這一切?」,因此催生了「英國時裝周(British Fashion Week)」誕生,基於它是英國進口協會和英國針織協會所支持成立,故以British為名,直至1984年(倫敦時尚協會BFC成立後一年),為了推廣城市形象,才更名為「倫敦時裝周(London Fashion Week)」。

ccsuvdjwiaamym_
via upyourvlog.com

當然,英國服裝出口協會並沒有任何經費資助,但他們同意Tony可以向願意參展的設計師募款,他運用所募來的1000英鎊,開始印製小冊子並跨海廣邀媒體。起初只有五個品牌參展(很正常的數字,佛羅倫斯當時也是),但這個想法開始在倫敦萌芽,除了有其他公關公司出現辦展外,也有像是Caroline Charles和Betty Jackson的大牌子加入。五年之內,參展品牌倍增到了25個,他也親力親為的在說服海外重要媒體,像是《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洛杉磯時報》..等,從機場就為他們一一介紹並引領至秀場,甚至在當時並沒什麼派對的晚上招待他們來自家作客,猶如義大利貴族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沒有了他可能就沒有倫敦時裝周。

burberry-fashion-show-with-umbrellas
ps. 假使你在網上看到有人說1984年是第一場倫敦時裝周而John Galliano也有參與、還捧紅了超模Kate Moss,應是在表示John在聖馬汀(Central Saint Martins)的畢展系列(這道理就猶如Parsons的畢展在紐約時裝周舉辦一樣),而1984年的Kate Moss才10歲就踏上伸展檯,似乎是有點太早了些?

 

巴黎時裝周與凡爾賽之戰

巴黎的各大老牌們其實自己都有辦秀的習慣,除了男女成衣秀外還有高級訂製服,但一切在1973年由巴黎時裝公會(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 la Couture)訂了規制,然而,1973年的11月23日,發生了一件的時尚大事,史稱「凡爾賽宮之戰(The Battle of Versailles)」,其名來自《華盛頓郵報》的時尚評論記者Robin Givhan。

起因法國政府無法負擔凡爾賽宮高達6000萬美元的修繕費用,紐約時裝周發起人Eleanor Lambert和凡爾賽宮策展人Gerald Van der Kemp共同在這「第一屆巴黎時裝周」企劃了一場募款時裝秀,地點位於Royal French Chateau,雙方各派出五位設計師,以當時的情況,法國的設計師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老牌像是Yves Saint Laurent、 Pierre Cardin、Dior、Emmanuel Ungaro和Hubert de Givenchy,而美國則是以事業剛起步的新人迎戰,像Halston、Anne Klein、Bill Blass、Stephen Burrows還有Oscar de la Renta,法國隊除了名聲顯赫外,光是設計師的排場和佈置就足以讓對手灰心喪志,此外,底下更是眾星雲集,Grace Jones、Grace Kelly、Andy Warhol..等等,但最終的結果是美國設計師在此一戰成名,。

.

在這場秀有兩件事情必須提及:其一,在時尚說了算的法國而美國只有默默抄襲的份時,五位美國代表竟可比時尚之都設計更受好評可說是美國時尚的重大里程碑;其二,就是在這場展示會當中共出現了12位黑人模特兒(10位來自美國這邊的設計師/2位來自巴黎的設計師),在那年代依舊是前所未聞的事情,根據《Fifty Fashion Looks that Changed the 1970s: Design Museum Fifty》書中內文指出,超級名模Pat Cleveland(美國代表)在此秀中達到事業轉捩點,她也被視作第一“批”黑人超級名模。當中,紀梵希先生也加入先驅創舉,即便公司反對,但他仍前往加州請來黑人模特兒來走秀,而美國代表當中的Beverly Johnson,甚至在隔年成了第一位登上美版Vogue的黑人模特兒。(有傳聞說,是因為美國團隊這裡並沒有過多的預算聘請模特兒,有些美國的模特兒願意以300美元的酬勞幫忙,但有許多大牌模特兒則因錢太少而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