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成本僅僅只有五分之一,賣球鞋真的賺翻了嗎?
你一定有聽過身邊人說過這樣的話
「唉呀,一雙球鞋成本就是售價少個零啦!」
「打三折這些店家還是有賺啊!」
「如果大品牌不要把錢給Jordan或Kanye West,鞋子就不會賣那麼貴吧!」
聽起來好像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按照收入-成本=獲利來看,一雙定價NT$10,500(350美元以1:30匯率計算,以下同)的Yeezy 750,生產成本只有2,280元,那adidas是否每賣一雙就有台幣8,000多的暴利呢?球鞋實測網站Solereview做了一份報告,告訴大家事實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我們必須要有「商品不是從工廠做出來就會到你手上」的概念,製作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必須加上運送、保險、關稅(到岸成本 Landed Cost),才是全部的銷售成本;球鞋品牌通常都會以終端價格的50%來決定賣給零售商的價格,在扣除了銷貨退回及折讓後,這部份稱之為營業收入淨額 (Net Sales),當這個營業收入淨額扣掉成本後得到的數字稱之為毛利,毛利還得扣掉員工工資、配送、營銷、折舊、稅金及其他業務相關的費用,最後品牌才會獲 得淨利潤。由於 adidas 跟 Nike都是上市公司,所以這些數字皆是公開且可以被查閱的;你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一雙台幣3,000元的球鞋,adidas僅能從中賺取 「NT$60元」的利潤,Nike則是「NT$150元」。
那麼,不用負擔到岸成本的零售商應該賺翻了吧?
以知名球鞋店鋪 Foot Locker為例,NT$3,000的球鞋,進貨成本50%,運營成本、開店成本、人力成本綜合大約17%,逢年過節的24%平均折扣,算一算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180元(6%),所以開球鞋店真的好賺嗎?似乎也是個未知數。
好吧!那不找明星代言,鞋子成本應該就沒那麼高了吧!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預料,Solereview指出,Nike一年光支付給體育明星、大小球隊、演藝圈名人大概十億美金,聽起來好像非常多,但也僅是總行銷 預算32億美金的30%,反套回前面所述,一雙3,000塊的球鞋,行銷費用占台幣150元,所以就算不拿錢塞Jordan或Kanye West,NIKE也只是少付了大概45元的成本而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adidas 2015年的年報,中國已經不再是廉價勞工的世界工廠,運營費用大幅提高的結果下,41%的球鞋已經轉往越南製造,24%在印尼,僅23%在中國生產。
綜合以上論點,如果消費者眼裡還是只看得見製造費用,對市場行銷成本視而不見,一雙球鞋對你而言不過只是一堆布片、皮革、膠水跟縫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