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的皺褶傳奇
在人道裡思考舒適與設計的中點,Issey Miyake打造了無可取代的皺褶帝國。日本東京美術館正展出Issey Miyake的回顧展「MIYAKE ISSEY展: 三宅一生の仕事」,讓服裝重現Issey Miyake精彩的歷史。對Issey Miyake來說,服裝應該是自然的,便於活動旅行跟打理的。因而皺褶最早的靈感便是源自對人性貪戀舒適的迷戀,而Issey Miyake這個品牌也在日後設計風格上,走向輕盈,跨越了年紀季節,以及超越了文化與性別。
從小想成為運動員的Issey Miyake,後來進入東京多摩大學就讀圖像設計。隨後更在1965年前往巴黎,在Hubert de Givenchy、Guy Roche和Geoffrey Beene旗下工作。直到1970年,才回到日本成立工作室。他回到故鄉並不是偶然,而是他親眼見證了1968年的法國學運,體認到服裝從來都不是只為中 產階級設計。
試圖創造一種既不是東方,也不是西方的風格,Issey Miyake先於Yohji Yamamoto和Comme des Garçons等齊名的日本品牌,在1970年代分別推出Sashiko系列,從日本柔道選手與農夫的服裝面料中汲取靈感,推出耐磨的鋪棉面 料;Tanzen系列,則是放寬和服輪廓加上腰帶,Shohana-momen更是融入男式和服的傳統面料。這時候的Miyake,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皺褶 滿佈。相對的,他不斷嘗試各種面料的可能。直到80年代,Miyake才推出強調皺褶的系列「Pleats Please」,驚豔巴黎時尚舞台。
Miyake不斷在面料,以及與人體線條上的使用邏輯做創新。像是1994年春夏推出猶如燈籠,又似雕塑的Flying Saucer系列;1999年更推出強調「一片布」從頭穿到尾,在紡織工程師Dai Fujiwara的協助下,利用單股編織技術,省略了最終的縫紉工序。如今這些作品,不只在Miyake的展覽上展出,也將會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不久將展 出的「Manus X Machina: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出現。見證時尚與科技的相互輝映,並不是21世紀的產物。
1994年轉交設計棒的Issey Miyake,如今隱身品牌幕後專心在布料研究,並在2007年創辦Reality Lab,集結設計與科技團隊,一次次為品牌推出專屬布料。如今設計師本人著眼於紙質面料的傳承,在展覽記者會上講到日本的和紙工藝(washi paper)正在失傳。因此除了創新,他更希望藉由這樣的團隊,積極保留日本傳統工藝。
除了對傳統的迷戀,Miyake也對時尚界目前的狀況提出意見。在巴黎,時裝設計師就代表著榮耀與光鮮。然而設計並不只是服裝,而是要如何為生活體現價值,特別是永續的價值。「設計師有沒有名氣不重要,今天你當紅,明天你就過氣;重要的是你的作品能傳達出什麼價值。」